行走康藏:學者楊嘉銘先生的點滴追憶
圖中左二為楊嘉銘先生
2020年年初,正是神州大地舉國抗擊疫情之際,我們見證了太多的犧牲與不舍。藏歷新年之際,突然驚聞康藏研究專家楊嘉銘教授因病去世。筆者震驚之際,陷入對于先生的無限追思緬懷。先生的音容笑貌,一如這寒冬的早春訊息,讓我們對于先生的回憶愈發(fā)真切,愈發(fā)不舍。
我對于楊嘉銘先生早期的認識,更多停留在先生在康藏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感受到先生在康藏歷史、建筑、唐卡、格薩爾說唱藝術、藏羌工藝方面的諸多成果。這些成果包括先生對于木雅歷史起源的解讀、雕樓建筑功能、噶瑪噶孜唐卡繪畫流派、格薩爾石刻與圖像藝術、藏羌面具與刺繡藝術等。這些成果對于我們重新認識康藏文化對于“漢藏走廊”地帶的文化形塑及其特殊文化藝術價值,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其中包括先生基于對德格印經院的多次調研,強調民族文獻對開展民族史研究的指導意義;先生基于雕樓及康藏畫派研究,對于漢藏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先生基于格薩爾研究的多年經驗,提倡的圖文互證;先生基于藏羌面具與刺繡藝術研究,提出的族群互動理論等。
隨著先生進入我院民俗學碩士點及博物館工作,筆者也開始與先生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此時,更能感受到先生對于晚輩學人的提攜與幫助。先生不止一次向我提及希望我加強藏語文學習,理解藏文化的文明體系及其大小五明文化的整體性。同時,也鼓勵我“以西學為參照,以民族文化為本源,以實地調研為證據”的三段求證法,先生更是強調“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求索精神。后來筆者有幸參與先生主持的格薩爾圖像文化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團隊,與先生有了更多促膝而談的機會。
先生多次談及早年由于家庭原因,無法接受學校教育。自己通過刻苦自學,學習掌握文化知識,榮獲四川省職工自學成材一等獎。先生的學術生涯主要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先生在早期擔任康定師專藏研室主任期間,行程遍及甘孜州十八個縣,著作《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甘孜州穩(wěn)定與發(fā)展研究》獲省級二、三等獎,與國外專家合作的《中國四川西部藏傳佛教寺院》獲瑞士勞力士榮譽獎等。
先生在調入西南民族大學以后,出版專著20余部,一些代表性著作包括《德格印經院》《西藏建筑的歷史文化》《西藏繪畫藝術欣賞》《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等。這些著作在國內外藏學界都取得了一定的反響。
先生后期的一項主要學術貢獻在于格薩爾圖像文化與數(shù)字化整理的研究工作。先生通過格薩爾文化系統(tǒng)的概念,強調在文本和說唱藝人的基礎研究之上,加強格薩爾圖像文化的整體性與互證性研究。此外,先生基于多年的田野經驗,結合實際,提出了“拉網法”“聯(lián)系法”及“現(xiàn)代技術手段”三結合的田野調查方法。
先生曾談到,幾十年研究之路,最重要的就是堅守信念與孜孜不倦。先生個人欣慰于參與康定師專的籌建,培養(yǎng)了大批少數(shù)民族干部,同時對于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正是由于早年的艱苦求學經歷,中年行走康藏的孜孜不倦,晚年醉心于格薩爾研究的堅定信念,使得先生以超乎于常人的勇氣與膽識,在康藏研究上留下了濃烈的篇章。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楊嘉銘先生一路走好?。ㄖ袊鞑鼐W 文/楊公衛(wèi)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為西藏文化傳播與發(fā)展默默耕耘的學者
徐宗威先生為保護和傳承西藏建筑文化這一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主持編寫的《西藏古建筑》,已由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詳細] -
專家學者評讀平措扎西新書《尋跡——在珠穆朗瑪峰腳下》
“當我用粗糲的方言,引薦故鄉(xiāng)日喀則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就像家中有豐富的食材,卻做不出讓客人滿意的飯菜。”11月20日,平措扎西文化散文《尋跡——在珠穆朗瑪峰腳下》研討會在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召開。 [詳細] -
喜饒尼瑪:《中國西藏》是藏族歷史學者一個很好的平臺
“時間真快,今年《中國西藏》雜志已經創(chuàng)刊30周年了,我也算是見證者之一了?!?a href='../201911/t20191121_6712268.html' target="_blank">[詳細] -
20余位中外知名學者齊聚中華文化學院共議“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
11月1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和庫恩基金會主辦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學術論壇在京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