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明晰、可讀——專業(yè)化與大眾化統(tǒng)一的法律語言
作者:崔玉珍(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法律語言研究中心副主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法律語言不僅是表達的工具,而且潛藏著法治思維。可以說,法律語言建構了公眾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行為方式,構筑了法治中國的底部基礎。
哲學家伽達默爾曾說:“我們只能在語言中進行思維,我們的思維只能寓于語言之中?!薄睹穹ǖ洹奉C布時,“離婚冷靜期”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居住權”在物權編的引入廣受好評。這些討論不僅關注法律語言的表達方式,更擊穿了法律語言的表層,深入探討法律語言對法治概念和法治思維的建構作用。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通過法律規(guī)范體系來指引、協(xié)調社會行為的思維模式。這包含了三層含義:(1)應具有公平正義的法治追求;(2)應建構契合法治追求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3)法律規(guī)范體系的價值在于社會行為秩序的指引和協(xié)調。法治思維的多面性使得法律語言具有雙重特性:一方面具有職業(yè)特有的專業(yè)性,另一方面又和日常語言密不可分。
從專業(yè)性來看,法律語言“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建構世界”,法律構成的是“法律人的世界圖像”。法國哲學家考夫曼提出,立法者通過“類型化”手段對生活事實進行提煉、歸納、形塑從而形成法律規(guī)范。但“類型化”會造成日常世界和法律世界的“區(qū)隔”。法學家陳興良認為,“(該)區(qū)隔實際上就是生活事實與法律規(guī)范之間的對應。”法律語言具有和日常語言截然不同的專業(yè)性。比如,《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名稱權”“身體權”等人身權利相關的法律術語大量出現(xiàn)。這實際上是法律人重新形塑了公民的人身權利,建構了一個更具保護力的法律世界,而專業(yè)的法律詞語正是形塑和建構的有力工具。
法律語言和日常語言也密不可分。法律是對人類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很多法律詞語都從日常語言演變而來,形式相同,但意義或使用上顯著不同。如“較大”和“巨大”這兩個詞,在日常語言中表示的程度輕重并無明顯邊界,但在司法語言中卻具有明確區(qū)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guī)定:“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guī)定的‘數(shù)額較大’、‘數(shù)額巨大’、‘數(shù)額特別巨大’?!痹谶@個規(guī)定中,“較大”“巨大”用于區(qū)分盜竊罪不同的量刑檔,兩詞意義的邊界十分清晰。很顯然,日常語言和法律語言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追求。法律語言嚴謹、準確、明確,追求的是確定性,通過語言確定其法律意義;而日常用語則相對隨意、并允許較大范圍的模糊,追求的是多樣語境中的廣泛適用性,通過語言在實際中的運用獲得意義。
法治思維對法律語言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做到高度的專業(yè)化,以建構科學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實現(xiàn)對社會行為的有效指引,達到定紛止爭、公平正義的法治目標;另一方面又要做到適度的大眾化,以使公眾更好地理解法律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領悟法治要旨,感受法治思維。
在法治思維的要求下,法律語言應做到三點:嚴謹、明晰、可讀?!皣乐敗笔侵阜烧Z言應做到用詞準確、表達明確、邏輯嚴密,這是法律本質的內在要求。法律是法律制度系統(tǒng)的頂層設計,規(guī)范著社會所有成員的言行。因此,法律語言是否準確、明確、嚴密都會直接影響司法、執(zhí)法、普法和法治實踐。如“非法”“違法”“不法”和“二審”“再審”等表達,乍一看似乎差別不大,但它們的法律內涵并不相同,應謹慎使用。
“明晰”是指法律語言的不同表達之間應具有清晰的邊界。事物內部和外部之間的邊界有時是清晰的,有時是模糊的、自然的或者人工的。作為社會行為規(guī)范體系的法律,其事物、概念之間的邊界應力求清晰,否則會因不同事物概念之間的模糊而導致法律糾紛。如上文所提的“較大”“巨大”“特別巨大”在法律領域中,經(jīng)過“類型化”之后被賦予更為清晰的邊界,對應著不同的量刑等級,形成具有級差的法律概念網(wǎng)絡,從而增加了法律語言表達的明確度和清晰度。
“可讀”是指法律條文應易于閱讀和理解?!笆ト藶榉ǎ厥怪靼滓字?。”法律應該讓人容易理解和明白,這和法律的社會功能有關。法律通過制定法律規(guī)范維護社會秩序,法律面向的是社會公眾,法律需要有效地向社會公眾傳遞法律事實和法律規(guī)范。這就要求法律語言應為一般公眾所理解、所認可,法治思維才能被公眾感知,并逐漸受其引導,進一步內化為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從而使得法治成了公眾的生活常態(tài)和一般行為,至此法治實現(xiàn),并會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法治文化。
法律語言不僅是一種語言運用,更是一種社會實踐,是社會變化的指示器,是社會塑造的有力工具,能規(guī)范公眾行為、限制法律實踐限度、構建我國法治話語體系、推進司法價值觀念、影響我國法治建設。我們應充分發(fā)揮法律語言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不斷規(guī)范和完善法律語言,助力法治中國的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