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wǎng) > 文史

        明代海上力量緣何稱雄東方海域?

        萬明 發(fā)布時間:2018-09-27 16:35:00來源: 人民網(wǎng)-人民論壇

          15-16世紀,海洋成為時代的主題,海上活動成為最令人矚目的國際現(xiàn)象。15世紀初,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以強盛的綜合國力為后盾,明朝永樂皇帝作出了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決策,鄭和統(tǒng)率一支規(guī)模龐大的船隊開始了航?;顒印F呦掠《妊?,成功地全面貫通了古代陸海絲綢之路,將中西文明交往的重心從亞歐大陸轉移至海上,為海洋文明的全球崛起做出了重要鋪墊,拉開了海洋時代的序幕。海上事業(yè)的鼎盛,彰顯了古代中國處于世界航海史巔峰的海洋強國地位。16世紀,全球化從海上全面拉開了帷幕,一個整體世界從海上連接起來。世界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動,東西方在海上大規(guī)模直接接觸交往的時代到來。此時,中國社會內(nèi)部孕育的變革潛流已成洶涌之勢,明代白銀貨幣化,巨大的白銀需求,推動中國走向海外世界;海商集團迅速崛起,參與到全球化開端時期的國際風云際會之中。17世紀,中國海上力量重新整合,促成鄭成功在與西方國家的海上博弈中勝出,收復臺灣,稱雄于東方海上。明代海上事業(yè)不僅在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上空前絕后,在中國乃至世界海洋史上彪炳史冊,也成就了明代中國輝煌的國際地位。

          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中國人以史無前例的規(guī)模走向了海洋

          明朝替代元朝而立,其建立之初面臨著一個新的時代大變局——橫跨亞歐的蒙元大帝國瓦解之后,國際格局出現(xiàn)了真空。在周邊大環(huán)境處于蒙元帝國崩潰震蕩之中的時候,明朝伊始,明太祖就開始了在西洋、東洋、西域三個地區(qū)的全方位外交,再度激活了連結亞、非、歐之間的陸上和海上的通道。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絲綢之路是中西交往的通道,是流動的文明之路。從張騫鑿空西域到鄭和下西洋,其間經(jīng)歷了1500多年,中國人向西的尋求從來沒有中斷過。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航?;顒又?,可以這樣說,中國航海人的崛起,并不始自鄭和下西洋,但卻是以史無前例規(guī)模的下西洋作為鮮明標志。下西洋屬于國家航海行為,規(guī)模之大,人數(shù)之多,時間之長,航程之遠,均是此前世界上絕無僅有。

          鄭和下西洋,中國人以史無前例的規(guī)模走向了海洋,“西洋”究竟指哪里?這是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問題。一般談及鄭和下西洋,強調(diào)的是中國與東南亞關系、中國與南亞關系、中國與西亞關系、中國與東非關系等。近年筆者考證表明,當時明朝人所認識的西洋,一開始是有特指的,在跟隨鄭和親歷下西洋的通事馬歡筆下,名“那沒黎洋”,也即今天的印度洋。而作為鄭和大航海時代一個整體的印度洋,久已被我們極大地忽視了。

          作為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終極目的地,是西洋的古里,即位于印度洋中部的印度古里。古里,即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又譯科澤科德。正如卡利卡特大學副校長古如浦在《卡利卡特的札莫林》一書《前言》所說:“[該地]是中世紀印度杰出的港口城市之一,是一個香料和紡織品的國際貿(mào)易中心?!贝撕罅蜗挛餮?,古里是每次必到之地,并在第四次以后由古里延伸到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乃至東非。這些地區(qū)與海域都是在印度洋周邊。更重要的是,“古里通西域,山青景色奇”,到達古里,意味著全面貫通了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從海上給古代絲綢之路劃了一個圓。陸海絲綢之路至此從海上全面貫通,交匯之地就在印度洋。

          蒙元帝國在政治上結束了,然而在貿(mào)易上的影響留了下來。明初一反元朝四處征伐政策,而是遣使四處交往,遂使國際交往在印度洋區(qū)域繁盛地開展起來。雖然印度洋區(qū)域各國間的經(jīng)濟貿(mào)易聯(lián)系自古以來就存在,但是此時再也不是阿拉伯人執(zhí)牛耳了。通過中國人大規(guī)模下西洋直接前往印度洋貿(mào)易,改變了阿拉伯人掌控印度洋海上貿(mào)易的狀況。在長達28年時間里,鄭和海上外交使團,也是中國派往印度洋的龐大貿(mào)易使團,滿載中國絲綢、瓷器、鐵器、麝香及其他特產(chǎn)的船隊,遠航至印度洋周邊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無疑促使古代絲綢之路達于鼎盛,也奠定了當時中國的海上強國地位。

          今天我們知道,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積749l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5,擁有紅海、阿拉伯海、亞丁灣、波斯灣、阿曼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等重要邊緣海和海灣。在古代,印度洋貿(mào)易緊緊地將亞、非、歐連接在一起。鄭和七下印度洋,聯(lián)通了亞、非、歐,包括今天的東北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南亞、東非乃至綿延歐洲等廣袤地方,連成了一個文明互動的共同體,也是利益與責任的共同體。中國參與了一個“全球”貿(mào)易雛形的構建,為海上形成一個整體的世界做出了重要鋪墊,也可以說拉開了全球史的序幕。

          15世紀后半葉,白銀貨幣化促使海上絲綢之路極大地擴展

          15世紀后半葉,即明代成、弘年間,中國社會內(nèi)部涌動變革的潛流,白銀貨幣化開始全面鋪開的同時,也是鄭和下西洋時代海外物品在皇家府庫枯竭之時,從那時開始,私人海上貿(mào)易蓬勃興起。進入16世紀,西方人擴張東來,采取亦商亦盜的貿(mào)易形式,展開對海上資源的激烈爭奪,從此海上國際貿(mào)易競爭進入了白熾化。此時中國社會內(nèi)部發(fā)生重大變化,白銀貨幣化從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奠定了白銀在流通領域的主幣地位,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需求,而國內(nèi)礦產(chǎn)資源明顯不足,因此海外貿(mào)易商品交換而得的外來資源成為白銀的主要來源。海外大量輸入白銀的主要源頭,一是日本,一是美洲。從時間和動因上的研究證明,中國社會的白銀需求曾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日本和美洲銀礦的大開發(fā)。更重要的是,中國以社會自身發(fā)展的巨大白銀需求為拉力,以享譽世界的絲綢、瓷器等商品為依托,市場經(jīng)濟萌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趨勢,促使海上絲綢之路極大地擴展,與一個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場體系連接起來。

          確切地說,晚明中國面臨重大變遷的同時,世界也正處于融為一體的全球化開端進程之中。明代中國在經(jīng)歷了一個半世紀的地方賦役改革之后,迎來了國家層面的張居正改革,標志著明朝面臨古代中國兩千年之大變局。國家財政體系從實物和力役為主向白銀貨幣為主的轉變,則意味著中國從古代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的轉型。白銀貨幣化的研究,印證了中國走向世界具有內(nèi)部強勁的驅動力,晚明中國加入世界體系,是主動而不是被動的,是積極而不是消極的;印證了中國從古代國家與社會向近代國家與社會的轉型是內(nèi)生型的,而非外鑠型;也印證了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jīng)濟體之一,直接影響了白銀作為國際通用結算方式用于世界貿(mào)易,積極參與了世界經(jīng)濟體系的初步建構。明代中國與世界的近代化或者說現(xiàn)代化進程的趨向性發(fā)展是一致的,中國在與全球的互動中前行,為全球化開端作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 ?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亚洲制服丝袜av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无码视频在线a,成人片无码中文字幕免费,亚洲无码9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