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熬茶味道好,慢慢說話意思明。
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漢藏團結,猶如茶與鹽巴。
茶越熬越釅,書越讀越精。
無諺之語難聽,無鹽之茶難喝。
……
藏族民間諺語中,茶的影子隨處可尋?!叭讼侧⑸?,無蔬茹醯醬,獨知用鹽為滋味,而嗜酒及茶”。西藏素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圖為西藏拉薩八廓街老甜茶館里喝早茶的市民。攝影:普布扎西
西藏茶館遍布各地集市,有酥油茶、清茶、奶茶、甜茶等多種飲茶方式。藏族人喝茶,不管是酥油茶還是清茶,都喜歡放點鹽。
在藏族民間,流傳著一個關于茶葉和鹽的凄美愛情故事。相傳,在河的兩岸有兩個部落,住在東岸的叫轄部落,住在西岸的叫怒部落。兩個部落結下了冤仇,彼此勢同水火,斷絕了所有往來,只剩一條粗粗長長的溜索橋空落落地懸在河上。
轄部落土司有個女兒叫麥美措,從小趕著羊群到河東岸的坡壩上放牧。怒部落土司有個兒子叫文頓巴,也是從小趕著牛馬到河上游西岸的坡壩上放牧。一年又一年,時間在指縫間不經(jīng)意地溜走,麥美措和文頓巴都慢慢長大,每日隔河相望,兩人漸生情愫。
從此,麥美措和文頓巴每天清早把牛羊趕到一塊兒放牧,兩人在青青草地上追逐嬉戲,直到太陽落山,才戀戀不舍地回家。
過了不久,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麥美措和文頓巴相戀的事被發(fā)現(xiàn)了,遭到了族人的強烈反對。于是,兩人雙雙殉情。死后文頓巴的靈魂飛到了羌塘,變成鹽湖中的鹽;麥美措的靈魂飛到雅州,變成茶樹長出茶葉。佛見他們有緣,讓他們在茶碗中相會。西藏商人到四川雅州買來茶葉,到羌塘買來鹽巴,在煮好的茶水中放入鹽,兩個相愛的人又得以相會。
斟一碗茶,品味愛情的味道,因茶與鹽的緣分,如此喝,味道極好。其實茶與鹽交融而飲有助于同時吸收茶葉和鹽的成分,因此一直以來成為了西藏受歡迎的飲茶方式。
藏茶在不同朝代有大茶、馬茶、烏茶、黑茶、粗茶、南路邊茶、磚茶、條茶、緊壓茶、團茶、邊茶等不同稱謂。由于西藏地處高原,紫外線強烈。人們多進肉類、乳酪制品以及青稞,蔬菜類相對較少,而青稞性熱,奶酪顯油膩。藏茶中含有豐富的茶多糖,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還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放射線傷害、保護造血功能、抗凝血和血栓、減少血小板凝集等作用。正是受茶葉自然功效以及西藏地理環(huán)境和藏族飲食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藏茶自古以來都是西藏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酥油茶是最普遍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飲茶方式。據(jù)傳在文成公主入藏時期因不習慣青稞奶酪,便將酥油、奶酪和茶混合起來,并不斷攪拌形成酥油茶。在藏族家庭中,幾乎家家都有打酥油茶的木桶。首先需要煮好濃茶,接著濾掉茶葉,將茶水倒入桶中,加入酥油、奶酪、鹽,上下攪拌到茶乳交融,終成味香甜美的酥油茶,一日三餐隨時飲用。
從古至今,茶葉早已與藏族僧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飲茶方顯淡雅,深受文人墨客喜愛,同時也為僧尼廣為飲用,以示超凡脫俗清凈心靈之效。僧人可通過熬茶、飲茶維持思維清晰輔助修行,茶葉因此也成為眾多藏傳佛教僧尼所喜愛飲用之物,甚至不可或缺。在平日往來中,哈達和茶葉一并常被作為禮品用于婚禮、節(jié)慶場合。藏族人熱情好客,有客人來到時,端出酥油茶和青稞酒招待客人,并隨時往客人的茶杯中添滿茶水,成為禮儀習俗。(中國西藏網(wǎng) 文/胡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