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70余年 獨龍族傳統(tǒng)草木染織技藝“復活”
我國獨龍族傳統(tǒng)蕁麻染織技藝近日通過搶救保護,成功恢復了紅、黃、綠等6種顏色的純天然染布法。這意味著失傳70余年的獨龍族傳統(tǒng)草木染織技藝“復活”。
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族手工藝協會會長曾劍君說,獨龍族傳統(tǒng)蕁麻染織技藝已經失傳70年以上,早期染料配方流失,染布技藝流失。今年4月,貢山縣民宗局啟動世居少數民族傳統(tǒng)技藝搶救與保護項目。貢山縣獨龍族手工藝協會聘請相關專家和獨龍族群眾一起,通過一系列實驗,探索恢復失傳的獨龍族傳統(tǒng)蕁麻染織技藝。
“目前已初步完成蕁麻獨龍?zhí)簜鹘y(tǒng)草木染色的資料收集和材料采集,成功找到了紅色、黑色、藍色、綠色、黃色、茶色染料,正在進行紫色、灰色、棕色等顏色的浸染實驗。”曾劍君說,傳統(tǒng)染料就地取材于生長在獨龍江峽谷的核桃、黃連等植物,這些草木染料不僅可以染獨龍?zhí)?,還可以染手帕、絲巾等產品。
獨龍族是我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全國約有7000人,其中有4200多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xiāng)。獨龍?zhí)航Y實耐磨、使用方便,是當地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物品,如今已經成為幫助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旅游產品。(趙珮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