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和強調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不僅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是科學理解這一思想的重要范疇,這對于深入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底色,具有理論樞紐功能。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切入點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他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在2016年1月份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他對新時代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作出新概括,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過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驅動,提高經濟發(fā)展質量和效益,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精神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基點,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將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具體化。他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2016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
同時,在涉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具體理論和具體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強調了如何避免經濟發(fā)展的結構性失衡,防止生產偏離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例如,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要求中,首個要求就是要滿足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強調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能夠成為綱領性主張的,莫過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一范疇的重視、傳承和發(fā)展,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理論樞紐地位,由此深入分析,有助于我們科學系統(tǒng)地深入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
深入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傳承邏輯
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guī)律的關鍵要素,是體現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本質區(qū)別的根本所在。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直非常重視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恩格斯指出:“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實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和運用。”列寧則指出,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不僅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而且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發(fā)展”。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理論界曾高度重視傳統(tǒng)計劃經濟“重積累、輕消費”的結構性問題,強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才是經濟發(fā)展的根本方向。這一主張,切中了當時傳統(tǒng)計劃經濟短缺現象的要害,直擊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緩慢的痛點,在社會各界引發(fā)了廣泛關注。1978年9月份,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fā)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此后,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和“三個有利于”的表述都蘊含著關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基本判斷??梢姡鐣髁x生產目的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范疇,也是我國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是一個兼具馬克思主義理論淵源和中國特色國情背景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命題。
馬克思多次講過,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表現為人的目的,而人并不是生產的目的。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關注人本身的發(fā)展,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區(qū)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產要服務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產目的,并將其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相統(tǒng)一。他指出,“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fā)展各項社會事業(yè),加大收入分配調節(jié)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使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wěn)步邁進”。對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論的繼承和發(fā)展,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典理論之間的理論傳承邏輯。
深入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社會結構邏輯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原理的重要價值,還體現在它與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理解這一點,需要了解社會主要矛盾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以“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概括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矛盾運動過程,形成了著名的“社會結構”理論。關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基本判斷,就是對這一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科學運用,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也與其息息相關。
承認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主義社會依然存在,進而在矛盾運動中把握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是認識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重要起點。毛澤東同志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罷了。這個不同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表現為劇烈的階級斗爭,那種矛盾不可能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而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夠加以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
取消了資本主義的階級對抗性質,承載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就是“人民群眾”這個整體。由此,黨的八大提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承認這一矛盾存在,確定其“非對抗性質”,要求在社會主義制度內解決這一矛盾,并將這個矛盾作為推進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重要的理論共識。
改革開放后,我國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關鍵的理論條件就是再次明確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可見,取消社會主要矛盾的“階級對立”性質,將其界定為社會主義生產能力和生產目的之間的矛盾,是我們黨一脈相承的方法論原則。明確了這一點,有助于我們科學理解關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基本判斷。
一方面,不斷適應時代變化、拓展理論視野,調整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理論表述。新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比如,提出“我們要堅持發(fā)展是硬道理的戰(zhàn)略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fā)展,不斷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我們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相協調,建設美麗中國”。從中可見,“全面發(fā)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背后是理論視野的宏大。相對于生產力的提升,“發(fā)展”的視角更加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全方位的改進;相對于“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全面地概括了人民群眾多方面的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豐富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理論內涵。回顧過去,國內政治經濟學界曾圍繞哪些方面是“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進行討論,但是受時代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局限,很多要素沒有被囊括其中。而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下,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展開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內容構成。比如,“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加入了“個性化”的需要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囊括了現代化生活中各方面的需要;“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則是一個更為全面的、系統(tǒng)的、充分體現社會文明進步的概括。
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就是要求經濟發(fā)展必須貫徹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即圍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展開。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總之,關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基本判斷,抓住了在“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和“生產能力”之間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原則。由此入手,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科學把握其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邏輯。
深入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導向的體系邏輯
價值導向或價值標準是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關鍵要素。在經濟領域,堅持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遵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guī)律,堅持生產服務于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是堅持社會主義宗旨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價值導向,既是總體性要求,也是貫穿經濟運行方方面面的具體要求,并體現為以此為基礎考察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基本方法。比如,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中央重點強調了生產偏離人民群眾需要的“三大失衡”問題,即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強調生產應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為目的,而不能脫離這個目的陷入“脫實向虛”“唯利是圖”的錯誤方向。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價值導向,還反映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概括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由此不難看出,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價值標準和導向性要求,判定生產什么、為誰生產、如何生產等基本問題。
就學理性原則而言,是否形成了以根本價值導向為綱領的內容架構,是一種經濟理論是否形成了嚴謹體系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綱領性地位,充分表明習近平經濟思想基本形成了“目的與手段相統(tǒng)一”的體系邏輯。這一思想體系的內容豐富,各方面都與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綱領性要求息息相關。
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七個堅持”概括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基本主張。以此為例,可以大致概括一下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綱領性特征在這七個方面基本主張中的體現。
第一,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其意義就在于以黨的領導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帶領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第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與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根本一致的。發(fā)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包h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一點,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p>
第三,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基礎是發(fā)展階段的變化,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新時代的重要體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轉變?yōu)椤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正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集中體現,新常態(tài)是我國不同發(fā)展階段更替變化的結果。
第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就是要發(fā)展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fā)展市場經濟,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要保證我國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就必須保證經濟發(fā)展不能偏離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即不能偏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第六,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fā)展新戰(zhàn)略。其中,“堅持問題導向”的關鍵就是全面考察發(fā)展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應朝著哪個方向校正相關問題,進而推行新的發(fā)展戰(zhàn)略,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則是作出這些判斷的重要標準。近年來,我國對于經濟結構失衡、資本無序擴張的治理等,就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根本要求。
第七,穩(wěn)中求進,保持戰(zhàn)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是實現經濟發(fā)展的方法和手段,與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之間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只有這些手段統(tǒng)一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才能真正把握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定力,保證戰(zhàn)略方針的正確性,保證經濟發(fā)展不會偏離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底線。
總之,一個科學思想體系成熟的重要標志,就是形成了統(tǒng)一價值標準和統(tǒng)攝全局的體系邏輯。在這方面,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在“價值標準”和“統(tǒng)攝全局”方面,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有助于我們科學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導向的體系邏輯。
?。ㄗ髡呦抵袊鐣茖W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立勝)
-
專訪:德國不應參與任何形式的對華貿易戰(zhàn)——訪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德國不應參與到對中國任何形式的貿易戰(zhàn)中,不應在經貿領域對中國采取限制措施。[詳細] -
金觀平:著力管控輸入性通脹風險
目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保持高位運行,未來走勢存在不確定性,這也意味著國內部分上游行業(yè)產品價格繼續(xù)存在上漲壓力。[詳細] -
祝合良:新發(fā)展格局新在哪里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fā)展階段、環(huán)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yōu)勢的戰(zhàn)略抉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