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wǎng) > 文史

        揭秘:1958年建北京軍事博物館只用了九個月時間

        賈曉燕 發(fā)布時間:2018-10-15 16:18:00來源: 北京日報

          軍博,這座興建于1958年的國慶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從破土動工到竣工只用了9個多月。這樣快的速度,在當年是無法想像的。

          建設速度空前

          軍博興建于1958年10月,1959年7月建成,1960年8月1日正式開放,是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歷史博物館。

          本報1959年8月17日1版的報道《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落成》中記載,坐落在復興門外玉淵潭旁的這座博物館,從破土動工到施工建成只用了9個多月。

          新落成時,軍博就氣勢雄偉,差不多相當于兩個1954年建成的北京飯店新樓。其平面呈山字形,正面中央是7層建筑,頂上又矗立著37.37米高的塔座,承托了一個直徑6米、重達8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從軍徽到地面,高度是94.7米,比上一年竣工的中央廣播大廈高15米。

          軍博每一層樓房的高度相當于一般民用建筑的兩倍、三倍甚至更多。整個博物館的建筑面積是6萬多平方米,有20個式樣大致相同的展覽廳,展覽面積達2.9萬多平方米,比北京展覽館的展覽面積大一倍多。而且,軍博內(nèi)部要安裝大量的大理石、石膏花飾,要描繪細膩的油漆彩畫。能夠在9個多月的時間內(nèi)完工,軍博的建設速度是空前的。

          軍博建設速度之所以這么快,重要原因是得到了全國的大力支援,這里面,既凝結著北京市設計院設計人員和軍直公司2000多名職工的辛勤勞動,也凝結著來自21個省市的3000名支援建設的工人和無數(shù)承擔訂貨制造、材料運輸任務的勞動者的出色勞動。

          “諸葛亮會”獻計吊裝軍徽

          軍博大樓頂上的軍徽是鎦金邊,金麥穗和紅五星是用彩色玻璃裝成的,不分日夜,它的光彩都可以吸引行人,然而,工人們安裝起來可費了大勁。

          軍徽直徑6米、重達8噸,安裝的地方離地80多米。當時工地最大的起重機也無能為力,怎樣把軍徽裝上去呢?有人提出用直升機,可是又對這種施工方法毫無經(jīng)驗。

          為解決這個問題,工地開了好多次“諸葛亮會”,讓大伙兒獻計。最后,決定采取分段吊裝的辦法,就是把軍徽的鐵架分五塊,由兩臺卷揚機接力,吊到頂上去,200多塊玻璃和496盞燈泡事后再裝。施工期間,高空常刮大風,工人們風來就停,風停就干。經(jīng)過1個月的苦戰(zhàn),軍徽用這種辦法順利安好了。

          “景陽岡英雄”消滅“攔路虎”

          本報1959年8月17日2版的報道《英雄的戰(zhàn)績鼓舞著他們》中這樣寫道:復雜的技術要求好像一只只攔路虎,在阻擋工程的進展,工人們個個都像景陽岡上的英雄。

          層層檐頭上的琉璃瓦,把建筑物裝飾得分外多姿,掛這種瓦卻給工人們帶來了難題。倪國治瓦工隊根本沒有干過這種活,施工時遇到不少困難。開始的時候,掛好的琉璃瓦七扭八歪,高低不平,很不像樣。工人們討論的時候提出,學習解放軍的戰(zhàn)斗精神,不打勝仗不收兵,并且提出“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口號,人人想辦法,個個出主意,白天現(xiàn)場試驗,晚上燈下琢磨。結果不僅趕上了進度,質量也被評為全工地第一。

          在施工過程中,建設者們誰也不愿意落后,用他們的話說:“這個博物館將要展出解放軍的光榮戰(zhàn)績,我們在這里打了敗仗像話嗎?”所以,人人干起活來都想爭上游。

          那時候,來自鞍山的木工隊工人個個精神飽滿、斗志昂揚,他們說:“英雄面前無困難,志如鋼鐵堅又堅,只要建筑提前完,哪怕汗水沖走船!”在施工中,他們與軍直公司第三施工隊的木工展開了友誼競賽,不但質量良好,工效還提高了30%以上。

          1959年2月初,澆灌結構工程混凝土的時候,第一施工隊的施工進度沖在了最前面,比第三施工隊快了9天。三隊的工人干部坐在一起連續(xù)討論好幾次,最后找到了病根兒——施工準備和各工序協(xié)作不好。大家一致表示要把進度趕上去,要“苦戰(zhàn)十天,追上一隊”。這話叫一隊的人聽見了,他們立即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措施,修改計劃,壓縮工期,提出:“大戰(zhàn)十天,遙遙領先。”三隊一見這情況,更來了干勁,又開會提出行動口號:“大干巧干月底見?!睍?,三隊各工種以混凝土為主,加強協(xié)作,搞好準備,真正做到了按時開盤,工時浪費現(xiàn)象很快減少,每班澆灌混凝土效率比以前翻了近一番。最后,三隊比一隊提前一個半臺班完成了任務,一隊施工速度也比原來提高了。

          門外漢成“四級工”

          軍博內(nèi)部的部分樓梯、墻面以及許多柱子都鑲著大理石,為的是使建筑物顯得顏色艷麗、光彩奪目。誰能想得到,這些都是由最初不懂技術的普通戰(zhàn)士加工成的呢?

          根據(jù)記載,整棟大樓共需要9800多平方米的大理石,開始建館以后,大理石卻找不著加工的地方。為解決這個問題,相關部門決定由解放軍某部隊來負責加工。

          按常規(guī),初步學會大理石的加工技術,起碼要兩三年的時間,而該部隊指戰(zhàn)員們卻要在1個月甚至幾天的時間里學會這種技能,困難實在是不?。《?,工程要求他們?nèi)债a(chǎn)220平方米,三月中旬他們每天才能產(chǎn)幾十平方米,強趕進度質量上很可能出現(xiàn)問題。一些負責人參觀以后直搖頭,認為部隊搞不了這個,建議延長施工時間。

          該部隊領導向全體戰(zhàn)士作了動員報告,要求大家發(fā)揚勇于克服困難的光榮傳統(tǒng),用掌握現(xiàn)代化武器的精神來練好施工技術。后來,各連隊都展開了奪紅旗競賽,從部隊首長到戰(zhàn)士,一齊動手改進機械和勞動組織,創(chuàng)造先進工具,來解決質量問題和提高施工效率。

          某部隊戰(zhàn)士劉錫智本來不懂技術,但是在擔任水磨石任務中,刻苦鉆研,經(jīng)過幾個不眠之夜,成功試驗出保證工程質量的措施;擔任大理石加工任務的某部隊韓作興小組本是門外漢,他們經(jīng)過學習鉆研,不僅學會了技術,而且革新了技術,達到優(yōu)質高產(chǎn)。

          經(jīng)過努力,質量、效率兩項指標雙雙上升。18種顏色的頑石最終變成1300多種規(guī)格的石料,用到建筑物上去,為整棟大樓增添了光彩。據(jù)統(tǒng)計,解放軍官兵在幾個月的時間中,近一半人學會了不同的施工技術,不少人已經(jīng)達到二級到四級技工的水平。

          全國很多軍區(qū)也給予了大力支持,支援了大量的施工機械、工具,還從福建、四川等地采伐、運來了大批木料,并從南京、武漢、廣州運來了大量竹槁。遠在福建的戰(zhàn)士們,特地搜集了廢炮彈殼,作為鑄造博物館四扇大銅門的原料。此外,全國好幾個軍區(qū)抽調了大批官兵直接投入施工。

          對于工程質量問題,解放軍官兵自始至終特別重視。他們建立健全了質量監(jiān)督和檢查制度,對于發(fā)生的哪怕是微小的質量事故,也從不放松,從中吸取教訓,為整個工程高質量竣工打下了堅實基礎。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亚洲制服丝袜av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无码视频在线a,成人片无码中文字幕免费,亚洲无码9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