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wǎng) > 文史

        尋找大月氏:它曾是中國西部的霸主

        米艾尼 發(fā)布時間:2018-10-12 15:18:00來源: 北京日報

         
        有可能與月氏人有關(guān)的拜宋市游牧文化遺址。

         
        巴里坤蘭州灣子遺址里大月氏風格的祭壇。

         
        中烏雙方學者在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開會。

         
        石人子溝遺址。

          大月氏,該怎么發(fā)音?“大肉支”還是“大越支”?

          這個從名字的讀音開始就充滿了爭議的古老民族,曾經(jīng)在西域輝煌一時。兩千多年前,西漢使臣張騫為了聯(lián)合遠在中亞的大月氏共同阻擊匈奴,從長安出發(fā),開始了著名的“鑿空西域”之旅,從而開啟了“絲綢之路”的歷史篇章。

          作為研究絲綢之路歷史的重要切口,人們對大月氏的足跡的尋覓曾多次成為全世界關(guān)注的焦點,直至今日,關(guān)于這個神秘民族的諸多問題,仍在云霧之中。

          2016年6月22日,正在烏茲別克斯坦訪問的習近平總書記接見了十余名中國考古人。一支由中烏兩國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烏茲別克斯坦地處中亞,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古國。西北大學考古學術(shù)團隊從中國的河西走廊一路追尋至中亞,幾乎是沿著當年張騫出使的路徑來到了烏茲別克斯坦,一切的努力都指向一個已經(jīng)在歷史長河里消失了千余年的民族——大月氏。

          這一次,中烏聯(lián)合考古隊在絲路古國的艱苦追尋,或?qū)⒆罱K揭開關(guān)于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黃金之冢 

          1978年秋天,在阿富汗北部城市西伯爾罕城東北五公里處的棉花地中,一支蘇聯(lián)的考古隊開始挖掘一個直徑約100米,高約3米的山丘。

          6年前,蘇聯(lián)考古隊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不尋常的地方。經(jīng)過反復(fù)勘察,他們最終判定此地是一處拜火教寺廟的廢墟。

          考古隊員們從地面散落的陶片推斷,這座寺廟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前500年前后仍然存在,從遺跡現(xiàn)存的面貌來看,它最終應(yīng)是毀滅于一場大火。

          古老寺廟遺跡的發(fā)現(xiàn)令隊員們十分振奮,然而更重磅的發(fā)現(xiàn)還在后面。

          1978年的11月15日,調(diào)查即將完成的時候,小山西端廢墟的土堆中,一縷金光閃現(xiàn)。

          一件黃金飾品的碎片讓所有人眼前一亮,繼續(xù)挖掘之后得到的結(jié)果讓所有人激動不已,在拜火教寺廟遺跡之下,有一座來自遠古的黃金之冢。

          在這附近,考古隊員又挖出了六座相同時期的墓葬,于是決定把發(fā)掘時間延長到第二年2月8日,這片墓葬被定名為提利亞特佩(Tilya Tepe)遺址。

          由于地表沒有任何的標志,七座墓葬在漫長的歷史中得以完整的保存,未經(jīng)歷任何盜挖。因其出土的兩萬多件文物中有大量金器,遺址又被稱為黃金冢。

          在第四號墓出土的金幣上,隊員們發(fā)現(xiàn)了羅馬皇帝的頭像,經(jīng)過鑒定,這是羅馬皇帝提比略發(fā)行于公元一世紀16年到21年的金幣。于是,七座形制相同的墓葬被推定為公元一世紀20-30年代的遺存。

          這一發(fā)現(xiàn)在當時震驚了國際考古學界,其原因是在公元一世紀20-30年代西伯爾汗城東的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存在著一個偉大的古代文明——貴霜帝國。

          史料記載,公元127年-230年,貴霜帝國達到其鼎盛時期。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綿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擁有人口五百萬,士兵二十多萬,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并列。

          然而,在黃金冢發(fā)現(xiàn)以前,人類從未在任何地方發(fā)現(xiàn)這一重要文明的考古遺存。而這7座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都證明了提利亞特佩遺址就是貴霜帝國興起之前的墓葬。也就是說,人們終于找到了這一偉大文明確實曾存在于歷史長河的證據(jù)。

          黃金冢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金幣、玻璃器皿、印度象牙首飾,甚至還有三面來自中國的青銅鏡……從考古學方面,黃金冢佐證了一段絲路歷史:顯然,貴霜的文化中含有東西方多元因素,同時受到希臘、羅馬、波斯、印度和中國文化的影響。

          考古學家不但在黃金冢找到了貴霜古國,還由此引出了一個更神秘的古國:這里是否也是大月氏的王族墓地?

          在黃金冢發(fā)掘的那個年代,史學界的主流的觀點認為貴霜帝國是由大月氏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部建立。翕侯是古代烏孫、月氏等部族中的一種貴族頭銜,意即“首領(lǐng)”,其地位次于王。所以,貴霜帝國的王族墓地,應(yīng)該和大月氏人存在著聯(lián)系。黃金冢很可能也是大月氏的文物遺存。

          大月氏,同樣是一個只存在于文獻古籍中的古國。而它在世界文明史上的意義要重要得多。

          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直接目的即為溝通與西域的聯(lián)系,聯(lián)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張騫歷經(jīng)艱險,找到了大月氏,雖然沒能說服他們夾攻匈奴,卻由此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開啟了東西方貿(mào)易和文明交流的通道。1877年,德國地質(zhì)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mào)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shù)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運用。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書中寫道:

          這是一個見證偉大帝國興盛衰亡的地方,任何一個文明沖突和敵國交戰(zhàn)的效應(yīng)會震懾到幾千英里開外,通過一個網(wǎng)絡(luò)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跟隨著朝圣者、軍隊、牧人和商人旅行的足跡,伴隨著交易的進行、思想的交流、相互的適應(yīng)和不斷的提煉。

          大月氏,就是這樣一個在絲綢之路上興盛衰亡的“偉大帝國”。

          不過,在阿富汗發(fā)現(xiàn)的黃金冢,數(shù)年之后才引起了中國考古學界的重視。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學家王建新告訴記者,1991年,西北大學邀請日本考古學家樋口隆康來到西安,進行了三場講座:巴米揚大佛、黃金冢和貝格拉姆。這三處遺存都與貴霜和大月氏有關(guān)。王建新是樋口隆康的講座翻譯,那是他第一次聽到了黃金冢“提利亞特佩”的名字,正是這個名字讓他與大月氏結(jié)緣。此后,他逐漸走上了尋找大月氏之路。

          對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王建新來說,提利亞特佩遺址既是震撼也是遺憾,“讓我感到悲哀的是,當日本學者詢問中國境內(nèi)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在哪里時,我們竟然無言以對。要知道,歷史文獻確切無誤地告訴我們,中國才是大月氏的故鄉(xiāng)?!?/p>

          “肉”“月”之爭 

          1978年提利亞特佩遺址的發(fā)現(xiàn),在國際社會引起了一陣“大月氏熱”。不論是之前的大月氏還是后來的貴霜帝國,它們所在的位置都處于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一段,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十字路口。黃金冢的發(fā)現(xiàn),點燃了全世界對中亞這片古老地區(qū)的研究熱情。

          但這股熱潮并沒有帶來更多的實質(zhì)性研究進展。正當關(guān)于大月氏的神秘面紗剛剛被掀開一角的時候,提利亞特佩黃金寶藏卻陷入了一場災(zāi)難。

          寶藏發(fā)現(xiàn)的同年,阿富汗發(fā)生政變,成立了親蘇聯(lián)的政府。蘇聯(lián)為了扶持新政權(quán),在1979年12月派出十萬大軍入侵阿富汗,鎮(zhèn)壓反對新政權(quán)的阿富汗游擊隊——塔利班。

          雖然黃金寶藏當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第七座墓葬并準備發(fā)掘,燃起的戰(zhàn)火讓考古隊不得不終止工作,回填了提利亞特佩遺址。

          據(jù)說,塔利班在阿富汗執(zhí)政期間曾全力追查提利亞特佩遺址文物的下落,甚至把當時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館長關(guān)起來嚴刑拷打,但是仍沒有得到關(guān)于這批黃金寶藏的一點線索。許多年后人們才知道,這批文物當時被藏在阿富汗一家銀行的地下金庫里,一直到美國推翻了塔利班政權(quán),這批珍貴文物才被轉(zhuǎn)移到安全之處。

          而上世紀90年代,包括王建新在內(nèi)的一批中國考古人開始尋覓大月氏遺跡時,他們能夠參考的也只是文獻典籍中的只言片語。甚至就連大月氏的讀音,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

          王建新告訴記者,月氏人是公元前2世紀以前居住在中國西北部、后遷徙到中亞地區(qū)的游牧部族。小部分未遷徙的月氏殘眾與祁連山間羌族混合,號稱小月氏,而西遷之月氏大部就被稱為大月氏。

          “月氏”兩個字該怎么讀?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中、小學歷史課本多將其注音為ru zhī(肉支),但這個注音正確與否爭論很大。即便是現(xiàn)在,說起“大月氏”,很多人還是要為該讀作“大肉支”還是按照字面讀“大越支”爭論一番?!按蟆弊譀]有爭議,“氏”是古音讀作支,也沒有爭議,焦點就在“月”字該讀“肉(ru)”還是讀“越(yu)”。

          “月氏”兩個字作為族名或國名,在中國史書中首次明確出現(xiàn)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文中稱:“東胡強而月氏盛”。

          這句話的背景是,秦始皇時代,匈奴夾在東邊的東胡和西邊的月氏之間,處境窘迫。當時,在我國北方草原分布著許多游牧民族,其勢力格局是,月氏勢力比較強大,烏孫、康居、匈奴等都曾受其統(tǒng)治。

          近代學者張西曼1947年出版的《西域史族新考》中考證:宋朝釋適之的《金壺字考》一卷曾記錄,“月氏……月音肉,支如字。亦作氏?!?因為在中國的古代文字里,“月”和“肉”的寫法十分類似,據(jù)此,張西曼認為大月氏是大肉氏的誤寫,是塔吉克民族的發(fā)音,應(yīng)讀ru zhī(肉支)。這種讀音沿用了很多年。

          而在更早的先秦古籍中,《逸周書·王會篇》里有一句:“正北…… 禺氏”;《穆天子傳》卷一提到:“己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管子輕重乙篇》中亦提到:“玉出于禺氏之旁山”。

          清代學者何秋濤和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考證,“禺氏”、“禺知”就是月氏,因為月和禺音相近,所以月氏應(yīng)讀yu zhī(月支)。

          按照這種觀點,如果史料中的“禺氏”就是今日的月氏,那么月氏在中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

          王建新說,時至今日,“月”的讀音也不能說有定論,但是近年來大家更多的是使用yu zhī(月支)的發(fā)音,尤其是在國際考古學界,yu zhī(月支)使用得更多。

          北大考古學家林梅村近年亦有新的發(fā)現(xiàn),在西漢時代的兩片木簡上有“大月氏王使”等文字,這兩片木簡上的“月”和今天日月的“月”從寫法上并沒有區(qū)別,也就是說月氏并非“肉氏”的誤寫,yuzhī(月支)的發(fā)音應(yīng)該是在漢代就確定下來的。

          月氏人活躍在中國歷史上的具體時間,目前還沒有一致答案,但可以推斷的事實是,月氏曾經(jīng)是西域最強大的部族,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都是中國西部的霸主。

          然而,對于這樣一個強大部族在中國確切的活動地點,也存在極大的爭議。

        (責編: 李文治)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亚洲制服丝袜av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无码视频在线a,成人片无码中文字幕免费,亚洲无码9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