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這里起步:“十萬大軍”奮戰(zhàn)丹江口
60年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動工,跨越兩個世紀,歷經50余載,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終于在2014年12月全線竣工通水,順利實現(xiàn)了毛澤東同志“南水北調”的偉大構想,全面完成了重大生態(tài)建設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任務。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關鍵工程———引水渠和渠道閘陶岔工程位于河南鄧縣,在文史資料《印象鄧州》中,對鄧州人在南水北調過程中戰(zhàn)天斗地的艱苦施工是這樣描述的……
“十萬大軍”奮戰(zhàn)丹江口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到河南省視察。他登臨鄭州市邙山,俯視腳下滔滔黃河,以詩人的浪漫說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視察長江,他站在“長江”號軍艦的甲板上問陪同他的水利專家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給北方一些?”他用手中的鉛筆在地圖上久久地指著丹江口一帶。就在這次視察中,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南水北調”的設想。
1958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開會議,周恩來總理根據(jù)毛主席南水北調的構想和專家們的規(guī)劃,在會議上正式提議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得到會議的支持和批準。毛澤東在會上興奮地說:“打開通天河、白龍江,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wèi),同北京聯(lián)系起來了?!?/p>
有著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之稱的丹江口水庫,是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興建的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該水庫的修建歷經原水電部和長江水利委員會等單位水利專家8年論證規(guī)劃,最后報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動工修建。1958年8月8日,丹江口工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研究丹江口大壩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時任河南省副省長的邢肇棠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丹江口工程局關于丹江口大壩建設準備情況的匯報,決定丹江口工程于9月1日正式開工。
1958年8月下旬,南陽地委根據(jù)河南省委的指示精神,召開專門會議,研究部署支援丹江口大壩建設工作。會議要求全區(qū)各有關部門,特別是淅川、鄧縣兩個縣,盡最大努力,以最大可能,支援丹江口工程建設。會議明確了參加丹江口工程建設的人員組成,鄧縣縣委的負責同志在會上一致表示,服從大局,努力做好各項工作。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工程開工典禮舉行。時任湖北省省長兼丹江口工程委員會主任張體學、時任河南省副省長邢肇棠參加典禮,并分別講話,號召全體施工人員發(fā)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用三年時間,完成這個曠世宏偉的工程。由于丹江大壩開工倉促,缺乏必要的組織準備時間,工程開工后,各地參加工程建設的隊伍才先后趕到。10月下旬,鄧縣萬余名干部、民工挑著干糧,背著鋪蓋,帶著簡陋的工具陸續(xù)到達工地,開始緊張地搭建工棚,投入工程建設。至年底,參加丹江口水庫建設的施工人員達到10萬人,號稱“十萬大軍”。
1958年10月31日,漢江丹江口工程局改為漢江丹江口水利工程總指揮部,指揮部下設政治部、左翼和右翼兵團司令部、器材運輸司令部、后勤司令部。主要施工力量集中在左、右翼兩個兵團,共7個師、39個團。鄧縣派出干部100余人、民工11000余人,被編為第六民兵師,轄4個民兵團。鄧縣民兵師在丹江口大壩建設初期工程中承擔壩基基坑開挖任務。民工們鑿炮眼,放炮開山,最大的炮眼口徑達3米多,一坑裝炸藥數(shù)噸,鑿炮眼、裝炸藥全是靠民工的雙手完成的。不少民工的雙手磨滿了血泡,仍咬著牙堅持干,泡爛了忍著鉆心的疼痛用布一裹繼續(xù)干。
到1959年夏,壩基基坑工程完成,即轉入修建丹江口至老河口公路的工程,至1960年下半年提前完成任務。建壩工程用不到16個月的時間,實現(xiàn)漢江截流。
漢江截流成功后,施工隊伍立即轉入左岸河床壩施工。以淅川五師和鄧縣六師為主力的左翼兵團,主要承擔運送混凝土澆筑所需要的沙石料任務。除僅有的幾部皮帶輸送機外,大量沙石料全靠肩挑人抬運送。為了保證沙石料供應,干部、民工分作三班,不分晝夜拼命干。在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設中,鄧縣民工不怕苦、不怕累、敢打硬仗惡仗的精神,傳遍整個工地,名揚漢江兩岸。在丹江口水庫建設工程中,鄧縣有20余名優(yōu)秀民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62年2月16日,原水電部向黨中央提交《關于丹江口大壩質量處理與施工安排的報告》,提出將丹江口大壩澆筑立即全部停下來,集中力量處理質量問題。1962年3月5日,中央同意原水電部黨組的報告,并要求立即執(zhí)行。據(jù)此,鄧縣參加施工的絕大多數(shù)干部、民工陸續(xù)返回家鄉(xiāng)。1964年12月16日,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恢復壩體混凝土澆筑。1967年11月15日,丹江口水庫大壩舉行下閘蓄水典禮,正式開始蓄水。
丹江口水庫的建成,實現(xiàn)了千百年來中原人民變水害為水利的夢想。豐沛的入庫水量和巨大的調節(jié)庫容,為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證。
“住工棚、喝黃水、吃窩頭”
1967年丹江口水庫下閘蓄水,引丹工程轉入引水渠和渠首閘陶岔工程建設。原水電部委托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組織豫、鄂兩省進行引水口和引水渠線的查勘,“長辦”通知了豫、鄂兩省及有關地、縣。
1968年11月中旬,鄧縣革委召開動員大會,要求各區(qū)最遲于12月20日前到陶岔修工棚,限期1969年1月20日前完成。11月29日,鄧縣革委接到省水利廳王子魁同志從鄭州來信說明北京匯報情況:原水電部軍管會同意兩省三方聯(lián)合報告,并承諾引渠和渠首閘國家投資補助,但此事關系重大,需報國務院審批。
12月18日,原水電部軍管會水利組電告湖北、河南兩省和“長辦”革委會:“我部關于豫、鄂兩省要求從丹江口水庫引漢灌溉的報告已經國務院業(yè)務組同意,計劃由國家計委另行下達”。接著又從“長辦”獲悉:國家于1969年預算安排該項工程經費900萬元。其中:河南500萬元,湖北400萬元。
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1969年1月20日前,專用公路、工棚及施工場地如期完成。建工棚約4000余間,修了鍋灶和陶岔到各公社工棚區(qū)的道路,三山腳下的荒溝野嶺間,儼然成了一座小縣城,蔚為壯觀。
依據(jù)上級指示精神,縣革委綜合各方情況,研究決定于1969年1月開工。開工典禮選在1月26日,即農歷臘月初九,算來距春節(jié)只有21天了……
開工典禮很不尋常,沒有禮炮響,沒有鞭炮鳴,沒有喜慶的鑼鼓聲,沒有五顏六色的彩旗,更沒有絲竹彈唱。主席臺桌子沒有桌布,也沒有茶杯,原色、原味,樸素簡單。指揮長翟榮耀作演講報告,他引經據(jù)典,十分健談。他講引丹陶岔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講工程建成后鄧縣的發(fā)展前景,講工程苦不苦,想一想長征二萬五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講擺在眼前的困難和問題,最后許諾國家投資撥款下來后,大家的生活是會好的,白饃豬肉是會有的。許諾說到了民工的心窩里,會場爆發(fā)出一陣暴風雨般的掌聲。這掌聲合著松濤聲,宣告鄧縣數(shù)萬民工在此拉開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序幕。
陶岔工程一上馬,就是一場“住工棚、喝黃水、吃窩頭”的會戰(zhàn)。工程正式動工是在1969年2月1日,當時,正值寒冬臘月,東北風呼嘯尖利,叫人伸不開拳腳,冰雪天地,人受寒,地受凍,條件艱苦,施工艱難,吃、喝、拉、洗、睡都是問題。但鄧縣人有“南水北調、引漢濟黃”“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和建“北國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堅定理想和信念,激勵著大家奮斗不息。當時流行有兩句順口溜:“喝黃水,尿黃尿,頓頓不離狼戴帽(指紅薯面窩窩頭)”“黑桃A,算老幾,老子今天要吃你”,這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使大家苦熬著堅持施工。
引渠土方施工是邊補充資料邊設計、邊施工,渠道越挖越深,特別是庫區(qū)引水渠,是國內罕見的深挖方工程,渠深12-47米,口寬150-500米,且土方量大,平均每米渠長土方量是2000立方米。工程艱難,出現(xiàn)了塌方、積水、薄弱面滑坡等各種難題,雖然采用了“牽引法”使土坡穩(wěn)定,但拉車運土上岸成了問題,少則三、四人推車,后發(fā)展到十幾個人推,工程進度幾乎陷入停頓。鄧縣指揮部通過“放手發(fā)動群眾,一切經過試驗”來解決,發(fā)動群眾想辦法,靠群眾智慧,先后摸索出提高施工效率的良法———爬坡器、飛車、神仙土等。如林扒溝王營連隊創(chuàng)造了“以重帶重”運土上岸第一代爬坡器;刁河民兵團干部、原農機公司業(yè)務員劉傳讓用8-10馬力柴油機帶鏈條泵機動力牽引第二代爬坡器辦法;白牛拖拉機站職工劉自五用54馬力鏈軌式東方紅拖拉機改裝研制了拖拉機牽引第三代爬坡器;新野縣民工還研究了無人駕駛拉車上坡技術;同時,桑莊團孔莊民工連劉長中、王書錄、王書泰三人,用半個多月時間,探索和創(chuàng)造了飛車下坡技術。爬坡器解決了深渠運土問題,飛車又解決了空車周轉速度,運土效率提高了,但挖土供不上了,靠一鎬鎬挖土效率太低,供不上架子車裝運。于是,民工們就想到了放神仙土的方法,即將開挖面劈成陡岸,下面土掏空,上邊澆水向下滲,形成離土,離下一批土足可裝幾十車或幾百車。技術創(chuàng)新了,工效提高了,但危險性很大,因不慎而傷亡者有之。
1969年6月,鄧縣革委感到進度慢,計劃增人到5萬人。8月底9月初,湍北7個新公社和厚坡公社共8個單位來建工棚,擬于秋后上工。9月4日,省四級干部會議上,要求鄧縣同時承擔修焦枝鐵路和引丹兩大任務。各公社與縣革委領導班子一起研究決定:兵分兩路,推遲8個公社上陶岔時間。
1969年9月,湖北引丹工程方面派秦威同志通過河南省、南陽地區(qū)水利部門來到陶岔工地,說湖北石碑嶺工程渠首難點多,工程分散,不易施工,不利備戰(zhàn)。經研究決定,擬遷到楊灣打洞引水,實施清泉溝引水南調工程。1970年湖北在楊灣勒馬開工,沿河南已建成的引渠兩岸擴寬,在143米高程上,向兩岸各擴寬25米,使豫、鄂兩省共用引渠,共建泵站。
“原舞紅旗操勝券”
1970年10月,因其它原因,“外六縣”在陶岔工地干了7個月全部撤退,鄧縣留有4萬人堅守陣地。針對外縣撤退,鄧縣隊伍思想不穩(wěn)的狀況,帶隊干部提出“外縣不干我們干,定叫漢水到鄧縣”的口號。歐陽彬同志曾對此草寫一首七絕:“宛師春日萬騎來,鐵馬秋風半旅載。原舞紅旗操勝券,恥將豪氣化寒炱”。
1970年10月,“外六縣”民工撤退后,地革委允許鄧縣民工減至2萬,但鄧縣對陶岔一線民工4萬人的安排并未變,而且堅持到1972年。鄧縣指揮部針對施工管理制度問題實行“大包干”辦法,按中心線分邊分節(jié)給各公社分工段,按比例定下任務。1971年秋末,在省水利廳專家羅傳模同志的指導和參與下,按省水利廳頒布的定額,重新編制了施工組織設計和進度計劃,正確指導了工地的運行。
1971年11月-12月,閘基石方開挖接近尾聲,縣指揮部開始做大閘混凝土澆筑的準備工作,決定白牛和羅莊兩個民兵營的民工配合地區(qū)水利工程隊進行澆筑。工程隊成立了木工廠,負責模板、站筋、圍令等加工;成立了鋼筋加工廠,負責鋼筋的除銹、拉直、截斷和現(xiàn)場綁扎等;在石盤崗建起了拌和樓、指揮臺、基坑抽水站等。兩個營的民兵,分別加入電工、電焊、抽水、機修、架子工、管道工、起重吊裝工等工種。指揮部在城郊湍河岸邊的韓洼成立采沙場,向工地供應經過篩選的標準沙;購回大批鐵錘分給兩個營的民工,用人工方法加工碎石?!伴L辦”第一勘探隊派來鉆機,為大閘兩側及大閘觀測孔布設進行工作。1972年1月,大閘混凝土開始澆筑。
1972年春,離閘首較遠的上游民工陸續(xù)遷到總干渠中、下段施工,指揮部成立了總干渠工區(qū)。同年年底,總干渠開挖全面開始??偢汕蓚绕滤潘肭?、生產橋等建筑物很多,其中北排河入渠工程有五處跌水,以四號、五號為最大。為保證技術力量,就讓渠首工區(qū)的地區(qū)水利工程隊同時承擔閘后公路橋、北排四、五號兩處跌水及下洼閘樞紐四個點的施工,民工配合土石方開挖及沙石備料。1972年底發(fā)現(xiàn)了閘底板和胸墻有裂縫,1973年春又進行了灌漿處理。
至1973年上半年,渠首閘基本建成,總干渠主要建筑物建設進展順利。鄧縣革委決定施工重點向灌區(qū)轉移,成立灌區(qū)指揮部,先抓刁灌總干一支和一、二斗范圍3.7萬畝試驗示范灌區(qū)建設。成立和尚山采石場,擔負石料供應;成立柏林指揮所,負責刁灌總干渠從下洼到陶營段建筑物的施工。
在此期間,淅川提出了庫區(qū)移民“遠遷不如近遷,近遷不如后靠自安”的要求,南陽地委決定將鄧縣的九重、厚坡兩個公社劃歸淅川縣,包括兩個公社的29萬畝耕地及其范圍內的礦產資源都劃給了淅川。1973年夏,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民工撤出工地,剩下的任務重新調整分配給在工地的各營分擔。
1974年大閘全部竣工。至此,已按“南水北調”遠景規(guī)劃,完成了4.4公里長的引渠工程和渠首閘。包括灌區(qū)在內共計完成土石方3470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5.5萬立方米。1974年夏,引水骨干工程已基本完成,可送水到刁灌總干一支及一、二斗,即“三萬七”試驗示范灌區(qū)。
1974年8月16日,陶岔渠首舉行通水典禮,河南廣播電臺、《河南日報》分別報道了消息和《愚公喜引丹江水》長篇通訊。
1967年6月至1977年7月,十年之間,數(shù)萬人艱苦卓絕奮戰(zhàn),按引水500-1000個流量建成了由4.4公里引水渠和陶岔閘、引丹總干渠等組成的引水工程。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為“南水北調”鋪下了第一塊牢固的基石;完成了陶岔下洼8公里輸水干渠和下洼至彭橋近2公里退水渠;完成了刁河灌區(qū)總干、南干全部、北干10公里及排南、姜灣、湯營、南一、南二、北一等6條分干;灌排系統(tǒng)共建成各類建筑物3000多座,支斗農渠控制面積近50萬畝,為整個河南引丹工程開創(chuàng)了第一個灌區(qū),也為鄧縣的122萬畝耕地年引水6.45億立方米。
10年,鄧縣人民創(chuàng)下了引丹陶岔工程光輝業(yè)績,而引丹陶岔工程又磨煉和造就了大批人才和英雄。它充分體現(xiàn)了鄧縣人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革命精神,奮不顧身、樂于奉獻的頑強斗志,團結協(xié)作、敬業(yè)愛崗的高尚風格,務實創(chuàng)新、開拓前進的科學態(tài)度。(本文選自河南省鄧州市政協(xié)編輯文史資料《印象鄧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跟漢高祖學創(chuàng)業(yè):沒有哪一門學科永遠“冷門”
先秦兩漢,是中國史上職場機會最多的時期,因為這時期正是中國諸多制度的創(chuàng)立期和成長期,新業(yè)務層出不窮,給人才的涌現(xiàn)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詳細] -
洞穴遺址:人類最早遮風蔽雨的家園
考古人一直都對洞穴遺址感興趣,這畢竟是人類最早遮風蔽雨的家園,所以在歲末年初的各項考古盤點中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洞穴遺址。[詳細] -
毛澤東在水口主持首次連隊建黨
1965年5月24日,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對身邊的陪同人員回憶到:“支部建在連上和發(fā)展新黨員都是水口的事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