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與煙的趣事
香煙,一經(jīng)傳入中國,便和文人結(jié)下了難解之緣。一手執(zhí)筆,一手夾煙,交互做奮筆疾書和吸煙的沉思狀,這大概是典型的文人姿態(tài)。
第一個文人癮君子當推清代劉綸,此君才學卓越,官拜乾隆時期大學士。他有句名言:“飯可以不吃,煙卻不能不吸?!睋?jù)史料記載,劉綸年輕時家貧,嗜煙如命時常舉家斷炊,只好在人家吃飯的時候去乞討,別人乞食,他乞煙。
紀曉嵐也是一位出了名的“大煙鬼”。當時一般人都用水煙袋,但他嫌水煙袋裝煙葉少,遂選用旱煙袋。最有意思的還是他那特制的煙斗,比普通煙斗容量大四到五倍,據(jù)說在京城獨一無二,于是時人無不調(diào)侃他為“紀大煙袋”。一次,煙斗遭竊,紀曉嵐輕松地告訴家?。骸澳銈兡脙傻蹂X到琉璃廠舊貨肆里,保你能買回來?!惫唬怂约?,沒人能用得上那么大的煙斗。
現(xiàn)代文人中,魯迅嗜煙,幾乎到了手不離煙的程度。煙霧繚繞中,魯迅文思泉涌,那些冷峻沉郁的小說,以及犀利辛辣的雜文,都是在香煙的催化下誕生的。然而,正是這給了他無限文思的香煙,也是他生命的殺手。魯迅患肺癌早逝,夫人許廣平后來十分痛心地悔恨沒有讓他少吸煙。
為何文人嗜煙?林語堂曾說:“誰都知道,作文者必精力美滿,意到神飛,胸襟豁達,鋒發(fā)韻流,方有好文出現(xiàn),讀書亦必能會神會意,胸中了無窒礙,神游其間,方算是讀。此種心境,不吸煙豈可辦到?在這興會之時,我們覺得伸手拿一支煙乃惟一合理的行為;若是把一塊牛皮糖塞入口里,反為俗不可耐之勾當。”
林語堂深得癮君子們所愛之處甚多,那句“飯后一支煙,賽過活神仙”就是出自他口。中國文人中,林語堂幾乎可以稱為“反戒煙”的先鋒了。他曾撰文《煙和香》《我的戒煙》,一再痛陳戒煙的不應該:“凡吸煙的人,大部曾在一時糊涂,發(fā)過宏愿,立志戒煙,在相當期內(nèi)與此煙魔決一雌雄,到了十天半個月之后,才自醒悟過來。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興戒煙起來,經(jīng)過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責備,悔悟前非。”在他看來,戒煙是毫無道理的,是誤入歧途,甚至是可恥的。
同樣性情瀟灑的風流才子徐志摩,也是一位捍衛(wèi)吸煙之道的人物。他在《吸煙與文化》一文中說,在牛津或康橋地方要找一個不吸煙的學生是很費事的,先生更不用提。那時,只要學會抽煙,學會沙發(fā)上古怪的坐法,學會半吞半吐的談話,做大學教師就夠格兒了。在美國,徐志摩忙的是上課,聽講,嚼橡皮糖,看電影,賭咒;而在康橋,他忙的是散步,劃船,騎自行車,抽煙,閑談,吃五點鐘茶,看閑書……他深得人們喜愛的《再別康橋》一詩,恐怕與煙也脫不了關(guān)系。
當代作家中,對香煙不離不棄的大有人在。路遙、陳忠實、莫言、賈平凹都吸煙。路遙說:“沒有煙,我將一事無成!”他每晚必抽兩包香煙,以至鼻孔熏黑,鼻涕如墨。路遙的早晨是從中午開始,靜謐的夜晚才是他伏案寫作的時間。漆黑長夜,萬籟俱靜,裊裊的香煙點燃了他如泉的文思,也煎熬了他的心血,文采在香煙中升華,生命卻在香煙中燃盡。
文人嗜煙,不惜拿生命換取那煙霧縹緲中的如癡如醉,實在讓倡導戒煙的人無法理解。 從吸煙引人深思,促生靈感的妙處上來看,文人吸煙也許有著特殊作用。然而,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香煙中所含致癌成分是危害文人身心健康的致命殺手,魯迅和路遙那拿生命換文章的先例,無不處處提醒著人們,吸煙有害健康!事實上,吸煙給了文人靈感,卻不能說,吸煙是寫作必需的輔助。
與魯迅、林語堂、徐志摩同時代的另一位散文大家梁實秋,在戒煙上面堪稱文人癮君子的模范。他在《吸煙》一文中談及自己留學期間,因為百無聊賴看人吞云吐霧,自己也學著抽起煙來,后來由一日一包到一日兩包,最后竟達一日一聽,有一天終于下定決心戒掉煙癮。戒煙的過程自然是痛苦的,他說:“我吸了幾十年煙,最后才改吸不花錢的新鮮空氣。如果在公共場所遇到有人口里冒煙,甚或直向我的面前噴射毒霧,我便退避三舍,心里暗自詛咒:‘我過去就是這副討人嫌惡的樣子!’”可見,戒煙是難事,卻不是不可成功的。
相較于許多文人癮君子宣稱離開了煙什么都干不了,梁實秋戒煙之后,依然譯著不斷,以一人之力翻譯40冊的《莎士比亞全集》,成績斐然,且長壽至84歲。由此不難推斷,吸煙只是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而不是生命的必需。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
西藏 我想你的時候
今天突然想起一位兄弟,那種想懷著一份感激,一份真誠。我在微信對他說,我很懷念西藏那段生活。[詳細] -
擦亮歷史的鏡子 西藏人心更明眼更亮
在日喀則市江孜縣城附近,較為完整體現(xiàn)舊時貴族、農(nóng)奴生活場景的帕拉莊園,每年給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最直觀的感受,貴族錦衣玉食,農(nóng)奴住在像狗窩的洞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