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如畫 生活如歌——阿里地區(qū)邊境一線群眾守邊興邊見聞
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如今的日土縣多瑪鄉(xiāng)烏江村成為了邊境小康村,全村群眾通過發(fā)展合作社、苗圃等產業(yè),年人均收入達到了2萬余元,過上了富足祥和的生活。圖為鳥瞰烏江村(7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本報記者 洛桑旦增 攝
漫漫邊境線,拳拳赤子心。
“再惡劣的天氣也得去巡邊,一路走下來心里才踏實”“就算老了,不能巡邊了,也要把家安在這里”“把家鄉(xiāng)建設得更好,讓更多人愿意留在家鄉(xiāng),加入守邊隊伍”……阿里地區(qū)守邊群眾的話語,是那樣的鏗鏘有力。
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阿里高原,擁有上千公里邊境線。有許許多多群眾,他們像格?;ㄒ粯釉呞?,在漫長的歲月中,世世代代承擔為國守邊的神圣職責,不僅守好了腳下的土地,還依靠勤勞的雙手建設著幸福家園。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從守邊群眾身上,看到忠誠、無畏、堅韌、奉獻,他們用點滴行動把愛國守邊精神鐫刻在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
近日,記者來到阿里地區(qū)邊境一線,走近這群默默無聞的守邊人。
旦確桑保:一家三代接力傳承
“我出生在這里、成長在這里,就必須擔負起守邊護邊的使命,能為祖國邊境安全盡一份力,我感到很驕傲?!鄙钤诎⒗锏貐^(qū)日土縣甲崗村的旦確桑保,今年62歲。作為家里的第二代守邊人,他繼承父親的事業(yè),把守護祖國邊境當作畢生的使命,用歲月和堅定譜寫了一曲非凡的贊歌。
甲崗村位于日土縣南部,距離縣城70公里,西與印度毗鄰,邊境線長達80公里,從村莊往西80公里可達邊貿點都木契列。對于出生在這里的人來說,守邊護邊就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旦確桑保一家也不例外,11歲起,他就跟著父親多杰歐珠放牧巡邊。
“當年爸爸帶領其他村民一起為解放軍運送物資。后來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民兵巡邏隊,成為村里的第一代護邊人?!钡┐_桑?;貞浀溃澳菚r我還是個小孩子,爸爸帶我去邊境線,一邊放牧、一邊巡查,還總說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每一寸土地?!?/p>
2013年,91歲的多杰歐珠去世了。多杰歐珠始終堅持放牧守邊,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在父親的影響下,旦確桑保從小就愿意守邊護邊。他學著父親的樣子,一邊放牧一邊巡邊,用無數的腳印和汗水守護著祖國的邊境線。年輕的時候,旦確桑保本有機會去縣城的農村信用社工作,但父親說邊境總要有人守護,要他留下來,于是他就聽從父親的教誨,參加村里的民兵集訓。
從22歲起,旦確桑保當了21年的民兵?;貞浧疬@段歲月,旦確桑保告訴記者,每年他都會和其他民兵一起集中巡邏,風雪無阻,每次都要沿著邊境線走很長時間,直到每一個點位都走到、每個點位都安全,才安心踏上返家的路。
“當時條件很艱苦,每次巡邊都要自己帶糧食和棉被,白天走路,晚上就找個背風的地方休息,但從來沒有人放棄或者退縮,大家都想為邊境線的安全盡一份力?!钡┐_桑保說,“現在路修好了,我們可以騎馬或者騎摩托車去邊境線上巡邏,比當年徒步巡邏的條件好太多了?!?/p>
除了參加民兵以外,旦確桑保從1988年起,陸續(xù)擔任過甲崗村一組小組長、村委會副主任、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等職務,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幫扶下,他帶領全村群眾過上了越來越紅火的好日子。
旦確桑保告訴記者,目前家里有田、有羊,每年靠種田放羊都有上萬元的收入,再加上草補和邊補等政策性收入,他家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現在生活條件這么好,我就想為村里多做一些事,帶領大家把家鄉(xiāng)建設得更好,讓更多人愿意留在家鄉(xiāng),加入守邊護邊隊伍,共同守護祖國的邊境線。”(下轉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近些年,旦確桑保逐漸退居二線,護邊守邊的接力棒傳到了三個兒子手中。大兒子次仁南杰告訴記者,如今他和兩個弟弟都加入了民兵組織,經常要去邊境線上巡邏。
“爸爸常說,守護邊境就是守護我們的家園、守護當下的幸福生活,教育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贝稳誓辖苷f,“這條邊境線,爺爺和爸爸都走過無數次,我們作為家里的第三代守邊人,要像他們一樣守護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p>
嘎桑龍白:薪火相傳奔向小康
日土縣多瑪鄉(xiāng)烏江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邊境小村,愛國精神在當地群眾中世代相傳,誕生了丹增加措、烏巴·平措南加等多位戍邊英雄。
1951年秋,阿里騎兵支隊準備探索出一條從新疆至阿里的駝隊運輸路線,來到烏江村尋求當地群眾幫助。得知丹增加措曾經多次往返西藏和新疆兩地,便邀請他作為向導,隨部隊一起探路。
丹增加措沒有絲毫猶豫,毅然與部隊官兵踏上前往新疆的艱苦征程。期間,他們穿過茫茫藏北無人區(qū),翻過海拔超過5000米的多個達坂,歷時7天,終于抵達新疆大紅柳灘,為進出阿里開辟了一條新路。隨后,在新藏公路籌建和新疆西藏兩地劃界工作中,丹增加措又先后2次擔任部隊向導,鉆進了茫茫昆侖山,圓滿完成任務,詮釋了一名普通牧民赤誠的愛國之心。
上世紀60年代,一場邊境沖突在烏江村附近爆發(fā)。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當地群眾烏巴·平措南加毫不猶豫,將家里的170多只羊以及糧食、茶、酥油等捐獻給部隊,并精心挑選出90頭牦牛,帶著村里20多名青年,在100多公里的運輸線上拼盡全力為部隊來回運送了整整兩個月的給養(yǎng),直到戰(zhàn)斗勝利。
近些年來,以嘎桑龍白為代表的烏江村干部群眾繼承和弘揚光榮傳統(tǒng),全力推進阿里地區(qū)“擁軍愛民第一村”建設,續(xù)寫了一段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的佳話。
1980年,19歲的嘎桑龍白在老一輩英雄故事的熏陶下,加入民兵組織,承擔起守邊巡邊職責,一干就是12年。期間,因表現突出,他被提拔為民兵排長,并榮立三等功一次。
“那時條件很差,我們巡邊都是靠步行,一趟下來要走40多公里。”嘎桑龍白說,“我每年大概巡邊20多次,再惡劣的天氣也得去,心里踏實,也不覺得苦,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1996年至2017年,嘎桑龍白擔任烏江村黨支部書記。期間,有條部隊駐扎和群眾放牧共用的道路年久失修、路況極差,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嘎桑龍白四處奔走,爭取到了道路硬化項目,解決了這一難題。
在嘎桑龍白的積極推動下,近年來,烏江村先后打造了國防雙擁教育陣地,每季度開展一次國防教育和雙擁教育,還建起了軍民共建文化站、共建林。在“七一”“八一”等重要節(jié)點,組織駐地部隊和群眾開展軍民聯(lián)歡、歌舞比賽等活動。同時,駐地部隊也會對群眾開展不定期的送溫暖活動,每年還開展近10次醫(yī)療服務活動,極大地增進了軍民魚水情,夯實了軍地共建基礎。
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如今烏江村的邊境小康村,全村群眾通過發(fā)展合作社、苗圃等產業(yè),年人均收入達到了2萬余元,過上了富足祥和的小康生活。
“守邊固邊更要興邊富邊。這幾年,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帶領群眾大力發(fā)展產業(yè),村民腰包鼓起來了、日子越過越紅火了,守邊固邊的動力更強了、決心更大了?!备律}埌赘嬖V記者。
歐珠加措:四代房屋見證初心
入秋后的札達縣楚魯松杰鄉(xiāng)帕里河谷,一片片樹林染上了燦爛的金色,掩映著豐收的田園。
歐珠加措家的第一代土坯房就坐落在楚松村河畔的一處臺地上,屋旁有棵20多米高的大樹。相比于其他村民家大多數已成殘垣斷壁的一代房,他家的老房子保存得比較完整,甚至到今天還能住人。
“從我出生開始,在這里住了整整50年。”今年72歲的歐珠加措從高處俯瞰著舊居,眼里充滿了眷念。
歐珠加措的舊居由土坯筑成,屋頂鋪著厚厚的柳樹枝。屋子只有十幾平方米大小,沒有窗戶,以前全家人都是坐在地上圍著火爐吃飯。
青年時代的歐珠加措主動加入了民兵組織,就此種地巡邊、結婚生子,度過了幾十年的時光,在為祖國守好邊境的同時,也享受到了發(fā)展的紅利,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幸福晚年,更是在短短十余年時間里,搬了3次家,住上了越來越好的房子。
2005年,楚松村利用國家興邊富民資金建起了二代房,歐珠加措一家住進了兩層高的土木房,樓下養(yǎng)牲畜,樓上住人,面積也擴大到了40多平方米,還開了不大的窗戶和天井。
“我對這套房已經很滿意了,本來打算住到老的,沒想到幾年后又換房了?!睔W珠加措開心地說。
2012年,隨著農牧民安居工程的實施,歐珠加措又搬進了磚混結構的第三代安居房,國家還對房屋進行了粉刷裝飾,屋內的房梁上繪有精美的藏式圖案,讓他非常喜歡。而隨著對開窗的應用,屋內終于變得明亮。
可惜的是,三代房沒住幾年,卻因為帕里河的洪水侵襲,成為了危房。
2016年,歐珠加措第三次搬家,與村里其他23戶群眾一起住進了白墻紅頂、獨家獨院的邊境小康示范村新居。新居不僅24小時通水電,而且布局合理、窗明幾凈,各種家具家電也是一應俱全。打開他家廚房里的大冰柜,牛羊肉等各種食材豐富充足,好幾個月都吃不完。
為國守邊,初心不變。這些年來,歐珠加措去過拉薩、成都這些大城市,遠嫁的女兒和親朋也建議他換個環(huán)境生活,但他依然選擇留在楚魯松杰,留在這片河谷之中,因為這才是他的家。
“是國家?guī)臀覀冞^上了這么好的生活。”站在四代房前,歐珠加措由衷地說道,“現在我老了,不能巡邊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xù)把家安在這里。只要我們人在房子在,這片土地就永遠都是中國的?!?/p>
如今的帕里河谷,在金色樹林掩映下的新舊四代房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訴說著邊陲的巨變。它們不僅是一個住所,也是一個象征,象征著一方百姓的安康;還是一種昭示,更是一種宣告,宣告著這片土地所屬的這個偉大的國家,自強自立,繁榮昌盛。
(記者 溫凱 洛桑旦增 婁夢琳 馬國英 姚海全 周輝 普瓊 拉巴卓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在新征程上持續(xù)推進西藏人權事業(yè)全面發(fā)展
人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權保障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詳細] -
狠抓邊境建設 夯實固邊興邊富民基礎
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加快邊境地區(qū)發(fā)展,事關民族團結、邊疆鞏固,事關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