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2024年西藏自治區(qū)端午節(jié)牛皮船(龍舟)賽開幕式上,群眾表演牛皮船舞。 記者 旦增蘭澤 攝
6月9日,2024年西藏自治區(qū)端午節(jié)牛皮船(龍舟)賽在拉薩河開劃,這是在西藏首次舉辦城市龍舟賽,也是中國海拔最高的龍舟賽。
6月10日,端午節(jié),林芝魯朗扎塘魯措水域,2024年西藏林芝南迦巴瓦高原體育大會魯朗中尼高原龍舟友誼賽在這里精彩上演。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次龍舟賽,牛皮船都驚艷亮相,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里。
源起
“江河再寬,有了皮船不難渡。流水再急,總在皮船底下流”。牛皮船,曾是西藏重要的水上運輸工具,西藏高原河流眾多,地形復雜,河床巨石沉積,河水湍急。為適應自然環(huán)境,藏族人民創(chuàng)制了牛皮船。
牛皮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吐蕃時期,在布達拉宮和桑耶寺的壁畫中,人們都可以看到牛皮船早期的身影。吐蕃時期的牛皮船是圓形圓底的,只相當于現(xiàn)在牛皮船的一半大小,船內(nèi)最多也就能容納三四人。牛皮船是大河兩岸人們交流的重要工具。僅以拉薩城附近為例,從上游到下游,分別有香嘎和柳梧兩個渡口。
牛皮船不僅是沿江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還在反侵略戰(zhàn)爭和運輸物資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1904年,英帝國主義入侵西藏時,百姓曾在雅魯藏布江的哲克薩姆渡口,用牛皮船淹死過侵略軍,為保衛(wèi)西藏作出貢獻。
西藏和平解放后,沿江百姓又用牛皮船擔當起物資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責任,為生產(chǎn)生活提供了便利。
消失
拉薩市曲水縣俊巴漁村位于拉薩河和雅魯藏布江的交匯地帶,村子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乘坐牛皮船跨過拉薩河曾是村民們通往外界的唯一方式。
今年55歲的尼瓊就曾是拉薩河柳梧渡口上的船家。
他告訴記者,他的祖輩都曾在這個渡口劃牛皮船載人渡河。
2013年之前,柳梧一帶各村人到拉薩,必須從柳梧溝口東側小山包走下河灘,步行2公里,再乘牛皮船過河。
劃船是個力氣活。尼瓊說,冬天水流小,到對岸的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下,只有100多米遠。夏天水流大,劃到對岸最少得半個小時,若是刮風,就更費時費力了。拉薩河天塹,一直橫在兩岸人的心里。
時光流轉(zhuǎn),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今,跨越拉薩河、雅魯藏布江的大橋早已建成,極大方便了居民的出行。牛皮船不再是出行的主要工具,作為曾經(jīng)河流的重要交通運輸工具退出歷史舞臺。
重生
6月9日,2024年西藏自治區(qū)端午節(jié)牛皮船(龍舟)賽在拉薩河開劃。來自西藏的40名牛皮船運動員同場競技、你追我趕,引來觀眾們的陣陣歡呼。
牛皮船,曾經(jīng)百姓出行的主要工具,演變成一種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體育娛樂活動。
牛皮船比賽結束,龍翔喜馬隊獲得季軍,選手拉巴次仁手持獎杯與牛皮船合影。他高興地對記者說:“這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讓許多人了解了西藏獨特的牛皮船文化?!?/p>
拉巴次仁來自俊巴漁村,牛皮船舞已于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除了此次牛皮船(龍舟)賽的參賽選手,拉巴次仁還有另一個身份——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到俊巴漁村游玩,牛皮船和牛皮船舞成為俊巴漁村的又一張響亮的旅游名片。
厚重的牛皮船,曾是俊巴漁村百姓的謀生工具,也是他們勞動之余跳舞的道具。如今,俊巴漁村的村民早已不再打魚,但大家卻將牛皮船舞傳承了下來。
拉巴次仁告訴記者,他是30歲左右才開始學習牛皮船舞,雖起步晚,但非常熱愛。“我父親以前也是跳牛皮船舞的,我想要傳承父輩遺志,于是拜扎桑老人為師。后來,我收了兩名徒弟,他們現(xiàn)在是縣級的非遺傳承人,我們會繼續(xù)努力,將牛皮船文化發(fā)揚和傳承下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