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尋蹤 古書溫潤
【講述】
市井尋蹤 古書溫潤
講述人:韋力(藏書人)
我仍然記得,那是在1981年,中國書店經(jīng)有關部門批準,在北京市海王村公園,也就是今天西城區(qū)琉璃廠東街的位置,舉辦了古舊書市。
那時候的我,還在上中學。從報紙上得知古舊書市要開展的訊息,非常興奮,當時好不容易攢了一些積蓄,用這些錢買下了我人生中收藏的第一批書。之后,我拎著兩捆書,走了很久,才走到地鐵?;氐郊依?,發(fā)現(xiàn)雙手被勒出了兩道血印子。如今回想起來,那時候購買的書籍雖沒多少珍品,但卻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古舊書的溫潤之美。那些拓印精良、書寫精妙、裝幀考究的古老書卷,讓我想起了一句詩——“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時光仿佛在它們身上停留。從此,我與古舊書收藏結緣。
近年來,陸續(xù)有地方在新書展銷會上開辟古舊書交易專區(qū),并恢復古舊書市。這些對讀書之人、藏書之人、愛書之人來說,都是好事。它們給了人們一個淘書的地方。淘書之樂,并不僅僅在于購買,也在于認真挑選、仔細琢磨、努力研判,與書友互相交流、最終帶走一本心愛之書的過程。古舊書市存在的意義,是讓愛書人有了一種歸屬感。
收藏古書多年,當前我的藏書已形成“經(jīng)、史、子、集”四部齊備的體系,唐、五代、宋、遼、金有之,以明版為主。也醉心古書研究,寫過《古書收藏》《古籍善本》《儒脈》及“書樓尋蹤”“書魂尋蹤”“書坊尋蹤”“覓經(jīng)記”“覓文記”等書籍,有一些粗略的古籍知識,在此可與讀者分享。
一般觀念認為,清代以前的書叫“古書”,清代之后的書叫“舊書”。實際上,古書與舊書,并不能單純以時代來劃分區(qū)別,在清末,它們是互相有交集的。那時既有以中國傳統(tǒng)刻印技術、傳統(tǒng)紙漿制作出來的“古書”,又有運用西方現(xiàn)代技術和造紙方法制作出來的“舊書”。為何要強調(diào)造紙方法?因為為了節(jié)約成本,西式造紙術往紙張里加入了化學制劑,時間久了,會讓書頁酸化,影響書的壽命。但中國傳統(tǒng)造紙術沒有往紙張里加化學制劑,紙壽可達千年。敦煌遺書中絕大部分典籍已超過了千年,蓋因此故。
論及古書的形態(tài),有寫本、刻本、活字本、拓印、影印本幾大類。在印刷術發(fā)明之前,所有書籍都是寫本??瘫景究瘫?、油印本、銅板本三大類。木刻本是指將文字刻在木版上,用刻版刷印而成的書籍,占古籍總數(shù)的90%以上,其中精刻本和紅藍印本深受藏書界喜愛?;钭钟∷⑿g發(fā)明后,書籍經(jīng)歷了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銅活字本、鉛活字本、排印本幾個階段,當前主要采取激光照排。根據(jù)刻書主體不同,古籍又有官刻本如清武英殿刻本,私刻本如坊刻本和家刻本的區(qū)分,??焙涂逃≠|量大不相同,以官刻書籍水平為最高,如《四庫全書》。
梳理中國典籍的裝幀形態(tài),也頗有意趣。根據(jù)歷史沿革,古籍有簡冊、卷軸裝、經(jīng)折裝、旋風裝、梵筴裝、縫繢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態(tài)。線裝這種形態(tài)將書頁背對背對折,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書脊不再用書皮包裹,而是直接裸露在外,打孔穿線,從明代起,線裝成為古書裝幀形式的定式。中國流傳至今的古書,絕大多數(shù)是線裝。
收藏古舊書,并不是看起來越舊、年代越久的書就越好。任何時代,書都要講究美學原則,與美掛鉤,要具備“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這三個特征。若出版時間在乾隆六十年之前,具備上述一個特征,且校勘精良、無訛文脫字,便可稱為古籍中的善本。舊書收藏,亦可依據(jù)上述三個特征來進行價值甄別。藏書,若無太充裕的資金,并不一定要追求圖書品類的完備,可以從一個專業(yè)領域,如一部小說各個時期的版本開始,形成自己的存藏體系。再者,買書不是為了收藏,而純粹出于閱讀目的,也是相當值得鼓勵的。一本書,無論新舊,只要于讀者而言能滿足閱讀的需要,就是有價值的。
收藏書籍,是一件需要不停學習的事。需要對一個時期的政策背景、歷史事件、文化環(huán)境、圖書刊刻與傳播情況非常熟悉,需要讀書、愛書、了解書。當練就一雙慧眼時,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多年前,我住在北京皇城根附近,有一天早上外出散步,在地攤上發(fā)現(xiàn)幾捆用麻繩捆著的書,上面落滿了灰,像是幾十年從來沒有打開過。打開了一捆,發(fā)現(xiàn)是柯劭忞所撰的《新元史》手稿,暗自吃了一驚。古代和近代人寫書時,會先寫在散頁上,初步訂一下,稱為“毛訂本”,和現(xiàn)在的“毛邊本”類似。但是,“毛邊本”可以作偽,“毛訂本”不能作偽。我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珍寶,小販卻報價極低,于是我便以極低的價格買下了這部手稿。
當前,線下古舊書市重新開放,線上交易日益活躍,無論于藏書人士而言,還是于讀書人士而言,都是一件讓人充滿期待的事,仿佛春風拂面。讓我們一起買書、讀書,共享書籍之美。
(光明日報記者韓寒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