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guī)模放流后,如何精準追“鱘”
“媽媽,快看,大魚坐著‘滑梯’到江里了!”3月26日,湖北省宜昌市的胭脂園里人頭攢動,一條長約1.5米的中華鱘從高臺處乘坐“滑梯”順流而下款款入江,激起一片水花后,暢游遠去。
當天,約有6萬尾大小不一的中華鱘涌入長江的懷抱。此前一天,已有10萬尾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成功放流。“它們都是三峽集團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華鱘?!比龒{集團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中華鱘研究所)總工程師姜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隨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等物種保護核心技術的突破,2009年世界上第一尾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苗種孵化成功,標志著中華鱘這一古老物種終于擺脫瀕臨滅絕的危境。
但是,實現人工繁育只是復壯中華鱘野外種群數量的第一步。當前,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多種規(guī)格的中華鱘68次,總數超過500萬尾。姜偉介紹,2016年科研人員曾在葛洲壩下自然產卵場發(fā)現野外中華鱘的產卵,通過DNA比對發(fā)現,其與此前人工放流的中華鱘親緣關系一致。可惜的是,此后在該產卵場再未發(fā)現過野外中華鱘的產卵。
數以十萬計的大規(guī)模人工放流后,中華鱘仍未實現批量洄游,它們到底去了哪里?面對記者同樣的提問,姜偉將目光投向大型中華鱘的背鰭?!斑@個黑色的形似子彈的裝置以及中華鱘體內的聲吶標記正在逐步回答這個問題?!苯獋フf。
由于中華鱘是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魚類,個體大、洄游距離長、生活史復雜,其90%以上的生活史是在海洋中完成的,但目前對其海洋生活史階段的生存狀態(tài)了解極少。
姜偉表示,此前認為,人工放流的中華鱘在長江中生存率不高。利用超聲波遙測技術發(fā)現,2014年前后,抵達海洋的中華鱘為放流總量的30%—40%;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始后,這一比例提高到70%左右。但是,它們在海洋中的生存數據依舊稀缺。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監(jiān)測設備成本高,受經費限制,投放的設備數量少。另一方面由于國產技術與產品并不領先,研發(fā)還需要相關單位的支持與協(xié)作。
“目前,我們給接近性成熟的大規(guī)格中華鱘打上彈出式衛(wèi)星標記,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標記跟蹤技術之一。它們會在指定時間從中華鱘背鰭脫鉤并彈射而出,浮出水面后將獲取到的位置、溫度和光照水平等數據傳輸到衛(wèi)星系統(tǒng)中,科研人員用來評估中華鱘在我國近海海域的分布情況?!苯獋フf。
“通過近兩年的放流監(jiān)測,中華鱘的海域活動軌跡正在慢慢豐富?!苯獋ケ硎荆眠@些數據,科研團隊可能會嘗試在中華鱘活躍海域直接進行放流實驗,用逐步積累起的科研數據回答中華鱘在海洋中的生存現狀,并為下一步相關保護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何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