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省會城市調整限購政策 外地人南京購房不需社保
近期以來,多個強二線城市的住房限購政策進行了調整。
12月21日,在南京市召開的“強信心 添動力 促發(fā)展”系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第二場“拓展市場 提振消費”專場,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發(fā)布一系列購房政策的調整。
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介紹,近日南京市居民家庭購買二套住房的商業(yè)貸款最低首付比例已優(yōu)化調整為不低于40%。為著力改善職住平衡,對玄武區(qū)紅山新城等城市外圍人才集聚板塊可在現(xiàn)行購房政策基礎上增購1套,為全市構建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提供支撐。對有60歲及以上成員的本市戶籍家庭可增購1套住房,對長期工作在南京但社?;騻€稅繳納在外地的居民,提供半年及以上居住證明可在寧購買1套住房。
南京之外,本月以來還有多個強二線城市對限購政策進行調整。其中,12月9日,佛山市住建局發(fā)布通知稱,2022年12月10日起,在佛山市禪城區(qū)祖廟街道、南海區(qū)桂城街道、順德區(qū)大良街道購買的新建商品住房,須自商品房買賣合同網簽備案之日起滿3年方可上市交易。另外,上述區(qū)域暫停實施住房限購政策。此前,上述三個區(qū)域屬于限購區(qū)域,限售時間是兩年,也就是說,本次政策在限購方面進行了放松,在新房限售方面則進行了收緊。
12月11日,鄭州商品房團購會在鄭州海馬公園營銷中心開幕,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介紹了政府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的相關政策,包括適度調整住房限購政策,進一步滿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促進鄭州市房地產業(yè)良性循環(huán)和健康發(fā)展。確保新市民、都市圈居民購房同等待遇。對來鄭就業(yè)大學生、新市民,以及“1+8”鄭州都市圈其他城市居民在鄭購房,在購房資格審核、信貸政策、契稅補貼、房價優(yōu)惠等方面,享受與原居民同等待遇。
12月6日,廈門日報報道稱,記者從廈門市住房行政主管部門獲悉,自2022年12月5日起廈門市島外限購政策略有調整,即非本市戶籍無房家庭和個人可在島外限購1套房。島內限購政策不變。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對第一財經分析,前段時間在供給側的政策放松比較多,針對于房企的融資,“三支箭”(信貸、債券、股權)的整體的放松,對房企的紓困起到很好的作用。在需求側,現(xiàn)在強二線城市住房限購政策的調整,就是為了拉動需求端。需求包括了首次剛需,也包括了改善型置業(yè),這些都符合國家在政策方面的要求。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合理的購房需求都應該得到保障。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房地產業(yè)向新發(fā)展模式平穩(wěn)過渡。
貝殼研究院發(fā)布的《關于2023年房地產市場的預測與展望——以穩(wěn)為主的供需新平衡》預計,核心城市核心區(qū)市場穩(wěn)中有升。全國整體市場成交量基本穩(wěn)定,背后是區(qū)域結構的進一步分化,頭部市場將占據更高的份額。過去三年,市場持續(xù)向長三角、大灣區(qū)、京津冀、成渝四大核心城市群和部分核心城市集中。這些城市過去人口凈流入較大,需求提升快,但部分核心區(qū)新增住房供應跟不上,依然面臨住房供需缺口。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的《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梳理各大城市的家庭住房數據發(fā)現(xiàn),包括深圳、東莞、廈門、廣州、佛山、寧波、杭州、上海、北京、溫州、昆明、蘇州等一二線城市租房居住的家庭占比超過了30%。這其中東莞高達74.7%,相當于每4個家庭就有3個租房居住。廈門這一比例也高達65%。佛山達到了47%,寧波和杭州分別達到了40.7%和40.4%。除了一線城市之外,部分強二線城市的住房需求增長潛力也比較大。
總體來看,相比三四線城市、中小城市,人口流入較多的強二線城市,無論是剛性還是改善需求都更為突出。因此強二線城市調整限購政策,有利于進一步拉動需求端。
張波分析,將需求側整體拉動起來,再加上之前的供給側政策完善之后,整個房地產鏈條才能轉起來,整個房地產市場也才會慢慢走向平穩(wěn)。但同時,必須看到的是,需求端的政策釋放之后,哪怕是在強二線城市,市場的起效還是會慢一點。因為當下購房者信心還有待恢復。
張波認為,目前限購政策的調整,在當下能起到的作用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明年隨著經濟整體走穩(wěn),購房者信心不斷增強,結合支持剛性和改善需求政策在強二線城市的不斷釋放,預計二季度以后,效果才會體現(xiàn)出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