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良醫(yī)”楊師傅:為古籍續(xù)命,為文脈留根
64歲的楊利群依然每天準時出現(xiàn)在云南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室。已經(jīng)過了退休年紀的他沒有選擇在家享清福,而是繼續(xù)陪伴著鑷子、毛刷、補紙這些幾十年來的老朋友。
他是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的古籍修復專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聘請的修復導師。然而,他還是更喜歡戲稱自己為“面糊匠”。
楊利群出生在一個古籍修復世家,父母曾是云南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十幾歲起,他便跟著父親學古字畫修復裝裱。工作后,他又同母親一起修復圖書館的珍本善本。
云南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大省,各類古籍存量逾百萬冊。長期以來,大批古籍散落民間,飽經(jīng)歲月侵蝕,亟待搶救性修復。
楊利群發(fā)現(xiàn),家傳的這套手藝雖在修復漢文古籍時游刃有余,但在修復少數(shù)民族古籍時卻未必適用——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對書籍的使用方式不同,例如彝文古籍常用于祭祀場合,少不了煙熏火燎的油污或燒損;有的藏文古籍因紙張受潮后結(jié)板形成“書磚”……
為了醫(yī)治這些“疑難雜癥”,他日復一日地摸索。
2014年,在修復“納格拉洞藏經(jīng)”時,為了尋找修復藏文古籍的補紙,楊利群多次前往香格里拉等地,最終找到了當?shù)靥赜械睦嵌静?。他嘗試提取其原液加入補書所用的紙漿中,首創(chuàng)“人工紙漿補書法”。
云南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計思誠介紹說,這一方法不僅解決了少數(shù)民族古籍修復用紙問題,又有助于減少古籍蟲蛀、生霉?!凹{格拉洞藏經(jīng)”的修復被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點項目成果,“人工紙漿補書法”也已在業(yè)界得到廣泛關(guān)注和運用。
像這樣的“絕活兒”,楊利群還能拿出許多;像這樣的努力嘗試與探索,楊利群重復了無數(shù)次。談及為何如此堅持,楊利群說:“古籍修復不僅僅是修洞補紙,更在于一段歷史、一段文明的守護,所以我不敢懈怠?!?/p>
漸漸地,專治古籍“疑難雜癥”成了他的招牌,也成了云南省圖書館的特長科目。
今年3月,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評審推薦,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資助的“云南省圖書館云南珍貴彝文古籍修復項目”啟動,主要修復的5冊彝文古籍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彝族史詩《查姆》。古籍缺損、絮化等情況十分嚴重。
《查姆》正由楊利群帶領(lǐng)館內(nèi)8位專職修復師進行修復。楊利群的女兒楊璐源也是其中一員。
“打我記事起,我就看著父親修古籍,爛得不成樣子的古籍找到我父親來修,他都能修得好?!睏铊丛凑f,“那時,我只覺得父親的工作既復雜又枯燥。等我長大后,才逐漸理解父親的堅守與探索有多么大的價值?,F(xiàn)在我也從事這一行,想跟著他做下去。”
楊利群希望能有更多人傳承這門手藝,來修復更多珍貴古籍。他說:“如果古籍廢毀,讓民族文化流失,那可太遺憾了?!?/p>
為了進一步充實古籍修復人才隊伍,2009年,云南省圖書館開始舉辦古籍修復培訓班。楊利群作為修復老師,每次上課都手把手教學,總計培訓學員863人次,培養(yǎng)出30多名古籍修復骨干。
大理市巍山縣圖書館館長陳春艷就是楊利群培訓班上的學員?,F(xiàn)在,她自己也帶了兩個徒弟,在本館開展古籍修復,讓事業(yè)傳承不絕。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wù)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guān)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好、傳承好、發(fā)展好,對賡續(xù)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sh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意見中也提到了推動少數(shù)民族文字古籍文獻的搶救保護,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睏罾赫f,他希望能干到自己干不動了、教不動了為止?!拔椰F(xiàn)在還能接著干,還希望再為國家的古籍保護事業(yè)出一份力?!?/p>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