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消毒機器人……“黑科技”如何護航春運?
中新財經1月20日電(葛成)2022年春運已經正式開啟,據交通運輸部預計,2022年春運全國發(fā)送旅客11.8億人次,較2021年同比增長35.6%。在這樣的形勢下,鐵路、民航等部門將通過什么手段保障旅客的順利出行?又推出了哪些便利舉措?
人臉識別、消毒機器人……防疫“黑科技”來了!
交通運輸部此前表示,今年春運將呈現“客流總量中低位運行、客流構成變化不大、節(jié)后出行相對集中、時空分布呈潮汐特征”等特點。同時還面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安全應急保障壓力較大、路網保通保暢壓力較大、運輸服務保障壓力較大等形勢。
那么,今年的春運路上,都有哪些新的技術手段為旅客出行保駕護航呢?
首先在防疫政策查詢方面,目前,鐵路12306手機客戶端提供購票出發(fā)地與到達地疫情防控政策實時查詢功能,同時還為注冊用戶提供行程提醒、列車運行變更通知和電子臨時乘車身份證明等多項服務,方便旅客及時獲取信息。
與此同時,各大火車站、機場等場所也推出了新的防疫技術手段及措施。
例如,北京地區(qū)的火車站根據自身特點,還特別加入了全新的“黑科技”,保障旅客出行安全。北京南站在進出站、檢票口等站內全部直梯按鈕面板上增加了抗菌抗病毒保護膜,配合定時消毒,引入了智能霧化消毒機器人,定時對環(huán)境進行噴霧式消毒。
針對沒有智能手機的旅客,北京西站特別在進站區(qū)域新增了5臺健康碼查驗機,這幾臺健康碼查驗機可以通過人臉識別、刷身份證快速查驗本人健康信息,協(xié)助沒有智能手機的旅客查驗健康碼,保障旅客效率出行。
在武漢,為做好春運期間防疫工作,武漢火車站出站口外增設了40臺移動驗碼設備,通過掃描身份證,可同時查驗旅客個人身份信息、健康碼狀態(tài)、14天行程定位、疫苗接種、核酸檢測等信息。
鐵路部門:針對涉疫旅客設置應急預案
2022年春運,全國鐵路預計發(fā)送旅客2.8億人次。據國鐵集團介紹,根據疫情特點,鐵路部門今年制定了不同環(huán)境、不同場景下的疫情應急處置預案。努力保障旅客出行和疫情防控的雙重需要。
如果局部地區(qū)出現疫情,鐵路部門將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快速調整運輸組織,按要求停開、減開涉疫地區(qū)旅客列車,限制或停止銷售涉疫地區(qū)客運車站車票,嚴格卡控風險人員流動,嚴防疫情通過鐵路擴散。
針對大家集中關注的疫情,鐵路部門還特別制定了預案。如果火車上出現涉疫旅客,將立刻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即將涉疫旅客安排在列車隔離席位,進行隔離觀察,佩戴N95口罩。
二、立即報告地方防控部門,安排涉疫旅客在前方車站下車,移送地方防控部門。
三、對涉疫旅客所處環(huán)境進行封閉,控制人員流動。
四、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有關要求,將涉疫旅客所處車廂旅客信息推送至國家級疫情防控管理平臺,協(xié)助地方防控部門采取相關管控措施。
五、對涉疫旅客所處環(huán)境進行終末消毒。
民航部門:中高風險地區(qū)航班預留隔離區(qū)
在民航方面,據民航局介紹,春運期間,民航局已成立了春運工作領導機構,對春運期間民航各單位在組織領導、疫情防控、運力保障、運行安全、航班正常、旅客服務和春運值班等方面做了工作安排。
民航各單位時刻關注國內疫情動態(tài)變化,根據始發(fā)地和目的地政府防控要求,航空公司和機場配合完成查驗健康碼、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等工作。航空公司將做好旅客登機前手部清潔消毒,督促旅客遵守機上防控要求,優(yōu)化機上餐食供應等服務流程,做好盥洗室的清潔消毒。
值得注意的是,當航班始發(fā)地所在城市有中高風險地區(qū)時,飛機將預留右后三排座位作為應急事件處理隔離區(qū),以便有效應對飛行過程中出現發(fā)熱、乏力等癥狀的可疑旅客。
另外,機場還會根據春運期間人流量增加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旅客宣傳引導。設置檢查點督促旅客佩戴口罩,設置發(fā)熱隔離區(qū)用于發(fā)熱旅客的應急處置,加強候機樓內通風,做好擺渡車、安檢區(qū)域和公共區(qū)域的清潔消毒。
部分機場、車站:24小時核酸檢測已上線
目前,為了滿足旅客出行需求,一些火車站、機場等已經設有24小時核酸檢測。
例如,北京南站、北京西站、首都機場、大興機場設有核酸采樣點,部分為24小時開放,方便有需求的旅客進行核酸檢測。
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核酸采樣點設在機場航站樓一層17號門內,提供24小時服務。旅客無需提前預約,即到即檢。收費按報告出具時間分檔,與北京市主要檢測點保持同質同價,最快2至4小時即可出具報告。
在廣州,廣州站、廣州南站、廣州東站、廣州北站、慶盛站5個火車站,均設置了到穗旅客的核酸檢測采樣點,為重點地區(qū)旅客提供免費的檢測服務,可實現24小時內出結果報告。(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