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兒”電視劇,讓北京更有魅力
近年來,為加快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北京不斷深耕新耕“北京模式”,助力推出了一系列京味兒題材精品力作,其中《正陽門下》、《正陽門下小女人》、《情滿四合院》等都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京味兒”文藝作品。作為曾參演過多部“京味兒”電視劇的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李光復對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京味兒”文化情有獨鐘,而作為“正陽門系列”的編劇、制片人和演員,“牛爺”郝金明說自己這么多年一直在用心愛北京,在他看來,京味兒是各種地域文化在北京沉淀之后的精髓。
近日,著名表演藝術家李光復和郝金明做客人民網(wǎng)北京頻道“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系列訪談”,暢聊他們心中的京味兒電視劇和京味兒文化。
李光復:我心中的京味兒就是要有北京的個性
主持人:兩位老師能否談談,你們自己心目中的京味兒是什么味兒呢?
李光復:我覺得京味兒就是要有北京的個性。我是北京人藝的,北京人藝的風格里面的第二條,就是濃郁的地域特色。我們創(chuàng)作的東西一定要有地域特色。當然,我們也演過別的地方的戲,比如河北保定的、東北的,是哪一個地域的就要有哪一個地域的特色。我們演的老北京的戲比較多,比如話劇里面的《茶館》《天下第一樓》《駱駝祥子》,一數(shù)數(shù)一大堆。電視劇也是,寫北京地域文化還是有傳統(tǒng)的,比如《正陽門下》《正陽門下小女人》《情滿四合院》《傳奇大掌柜》,再早一點還有《天下第一樓》等等,一數(shù)還有好多。大家都非常喜歡。喜歡它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北京的味道,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
郝金明:京味兒是各種地域文化在北京沉淀之后的精髓
主持人:郝金明老師,也是大家熟悉的“牛爺”,您理解的京味兒是什么呢?
郝金明:我們說京味兒,首先是地域。我介紹一下我自己,六輩兒的北京人,您要問一聲您祖上是哪兒?山西人。北京因為是“都”,所以東西南北中的人都聚集在這里,就形成了北京地域特色。北京地域特色是什么呢?我認為是全國各地域的文化在北京沉淀之后澄出來的精髓。京腔兒之所以地道,因為它非常簡潔地就能把問題講明白,非常干練地用幾個字就能把情緒帶到,這就是我認為的京味兒文化的精髓。
李光復、郝金明:創(chuàng)作“正陽門系列”,講述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主持人:我們知道李光復老師是北京人藝的演員,演過很多話劇,也演過很多的京味兒電視劇,您覺得哪一部和您心中的老北京的感覺、印象貼合得最近呢?
李光復:要說我比較喜歡的,又比較接近的還得說是《正陽門下》。在這之前,《天下第一樓》我也演過,之后我也演過一些,我覺得《正陽門下》比較完美地貼合我心中的老北京的感覺,從編劇到導演到制作,到演員的整體創(chuàng)造,很小的一個角色都很出彩。
主持人:郝金明老師是《正陽門下》《正陽門下小女人》的編劇、制片人,還是演員。這個系列的電視劇非常受歡迎,我們想了解,您為什么要寫這一系列的電視劇呢?
郝金明:剛才在路上,我跟李光復老師還在說,2003年拍《天下第一樓》的時候就是李老師帶著我去拍的。我們在2003年的時候就共同演過《天下第一樓》這個京味兒戲。當時我演那個角色是一個老字號的掌柜。剛才您問我為什么要寫《正陽門下》,其實特別簡單,因為我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我還是這時期非?;钴S的一分子,我看到了我們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因為我知道我們的昨天,我更生活在今天,而且在寫這部戲時候我就已經(jīng)展望到了我們的明天,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這種創(chuàng)作的沖動催得人睡不了覺,不寫很難受。有了這個沖動,再跟李光復老師商量之后,我的第一稿就出來了,拿給李老師,李老師給我挑了一、二、三、四……一堆毛病,挑得我都灰心了。但是,李老師說這個故事非常好,是故事的講法不行,要按電視劇的邏輯去寫。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我一步一步地把這個本子反復進行了調(diào)整,最后才呈現(xiàn)給廣大電視觀眾。后來,因為改革開放30年,我們要講一個北京小伙兒怎么走向成功的故事,在這個定位下,我們又有了《正陽門下小女人》這部戲。到現(xiàn)在為止改革開放45年了,我和李老師已經(jīng)共同創(chuàng)作完成了《正陽門下年輕人》。
李光復:觀眾不需要記住我,記住我演的角色才令我最高興
主持人:您二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演了這么多京味兒電視劇的角色之后,會不會時常地從這些人物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李光復:是的,比如說《正陽門下》《情滿四合院》,你就生活在當時那個年代,很多東西都會借鑒過來服務于這個人物,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更深刻的東西,就是我向來都說每一個人物里面都有我的生活態(tài)度。編劇是一度創(chuàng)作,導演是二度創(chuàng)作,而我認為,到演員這兒是三度創(chuàng)作,劇本里面沒有完全體現(xiàn)的或者已經(jīng)暗示了、牽了頭了,我要用我的生活經(jīng)歷、我的感受、我的判斷、我對于時代、對于人物的理解,我要把我的生活態(tài)度加進去。不光是京味兒電視劇,所有的戲都是這樣的。所以我特別強調(diào),包括頒獎給我的時候,我都說我不太希望觀眾記住我叫什么名字,如果觀眾能記住我演的那個角色叫什么名字才是我最高興的。
郝金明:其實這些年輕演員都是來自東西南北中各個地方,并不全是北京人,李光復老師在現(xiàn)場忙完自己的戲之后,天天就給這些孩子們聊北京,給他們聊,你這段戲要是北京人該怎么演,他把每個角色全給復制一遍,讓孩子們看看。孩子們自身的形象和他們自己的創(chuàng)作,再加上李老師給他們講的北京人的表現(xiàn)狀態(tài),最后才達到了表演的要求。
李光復、郝金明:京味兒不局限于京城,它來源于生活來源于人民
主持人:說了這么長時間的北京題材的電視劇,也有人會擔心,北京題材的電視劇,除了北京人,其他地方的人愛看嗎?京味兒電視劇能不能走出北京,或者是能不能走出北方呢?您二位有沒有過這樣的擔憂呢?
李光復:之前有這樣的說法,我一直是反對這種說法。剛才我講了,越是地域的就越是全國的。你說你是一個中國人,這不準確,你是中國哪個地方的人?我是北京人,你是北京哪個地方的?我是東城的,你說你是東城的,這就明確了。我是龍須溝的,龍須溝那個北京人和東城那個北京人可是不一樣的。居住群落在歷史上是不一樣的,所謂東富西貴、南賤北貧。住在東邊的商賈人家比較多,當然也有一些官府,住在西邊的是達官顯貴,東西城講的是官話。所以,東西南北中整個人群的構成不同,你就要演出那個個性來,包括語言都是這樣的?,F(xiàn)在有一個誤區(qū),一說北京文化,老說南城,其實是不對的,甚至它的主流都不在南城,主流在東西城。《正陽門下》寫了關于古董的故事,通過古董寫他們的家國情懷,愛國心。我在這個戲里面演那個“破爛侯”,收破爛兒,實際上是一個大收藏家。郝金明老師是收藏家,我不是,所以我還得向他討教。其中有那么一場戲,程建軍造一個假,拿一個瓶擱那,說侯爺您給瞧瞧,我一看就是假的,說您摸摸,讓我摸摸,這是不能摸的。為什么不能摸?這里面學問可大了。搞古董的,假東西不能多摸,摸多了,手就不準了。老得要摸真的東西。我說這劇本沒再往下寫,我問郝老師,這詞我應該怎么說,他讓我摸摸,郝老師說,你要說燙手??!我就明白了,我說我怕燙手。您知道燙手是怎么意思嗎?就是由窯里剛燒出來的,能是古董嗎?
郝金明:一個好的電視劇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這些故事一定要來源于生活,來源于人民。人民在生活中體驗過這些故事,電視劇再講出來,就活靈活現(xiàn)的,能讓觀眾說這事我遇上過,這事兒我知道,講的就是觀眾身邊的事兒。
李光復、郝金明:經(jīng)典是共通的,是跨國界的
主持人:我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當時到歐洲演《茶館》是盛況空前,您能不能給我們回憶一下那段經(jīng)歷?
李光復:1979年,我們到歐洲,法國、瑞士、德國這幾個地方演《茶館》,當時心里一點譜沒有,法國人知道這老茶館是怎么回事嗎?我們開幕之前還真趴到大幕邊上,往臺底下看,一點兒聲沒有,心想,今兒沒觀眾???趴那縫一看,滿堂滿座。等開場演起來,該有的各種反應觀眾全都有。最后等到大幕合上以后,把我們嚇一跳,因為開始“打雷”,大家都問這是什么聲?后來翻譯說,他們是這樣,要喜歡你這個作品,會先跺腳,后來連跺腳再鼓掌,聽的聲最大的是跺腳,跟打雷一樣,這表示他們特別喜歡。
主持人:“京味兒”文化不僅走出了北方,走向了全國,還走向了世界。
李光復:太多了,韓國、日本、新加坡還有歐洲很多國家,美洲的很多國家,全都去演了。每到一個地方都是轟動性的。我們在美國演出的最后一場,票全都賣光了,臺階上都坐滿了人,貼著墻站滿了人,都來看《茶館》。
郝金明:就像我們《正陽門下》和《正陽門下小女人》一樣,在海外播得好極了,我的一個好朋友,他現(xiàn)在荷蘭,也是寫書的,有一天深夜,興奮地給我打來電話,他晚上看戲的時候是我沉睡的時候,他深夜給我打電話,說我們的戲太棒了!所以我就說,不存在“京味兒”戲過不了江的問題,能過江,而且在江那邊非常的熱鬧,效果非常好。所以說經(jīng)典是共通的,是跨國界的。
李光復:新“京味兒”文化的核心是兼容并蓄
主持人:咱們剛才一直老在說“京味兒”、“京味兒”更多說的是老北京。咱們有沒有想過“京味兒”也有著與時俱進的發(fā)展,你們有沒有想過現(xiàn)在的新“京味兒”是一種什么味道呢?
李光復:我也演過幾個新“京味兒”的戲,新“京味兒”加入的是什么呢?是兼容并蓄,老北京人身上也都有這樣的特質(zhì)。北京人局氣、厚道、熱情,不排外。
郝金明:東西南北的人都往這里來,都想在北京得到發(fā)展。您要是愛北京,把心給了北京,北京一定是敞開胸懷容納你,因為北京人身上具備了五種氣節(jié)。第一,和氣,第二,義氣,第三,局氣,第四,豪氣,第五,正氣。
李光復:北京有來自祖國各地、世界各地的人,方方面面的人才,藍領、白領等等全都匯聚在這里,這里是各種文化的大聚合,有碰撞,有揉和,這樣形成了一種新的北京文化,但這種文化的核心還是兼容并蓄。
主持人:說到了新時代的“京味兒”,有沒有想到過把《正陽門下》系列接下拍下去,據(jù)我所知是有新的計劃了,能否給我們透露一下呢?
郝金明:我們現(xiàn)在正在籌備著《正陽門下年輕人》,歷史發(fā)展到這個階段,我們就要把故事講到這個階段。我們今天面對著我們美麗的北京,如此絢麗的北京,我們要知道它的“三天”,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不能忘記昨天,而且我們是從昨天,用我們的辛勤汗水把它打扮成今天美麗的樣子,我想這是每一個北京人、每一個來北京發(fā)展的中國人的共同責任。所以,我想說你愛北京吧,你用心去愛北京吧!你看我們這倆老頭兒都是愛了北京大半輩子的人,到今天對北京一聊起來,還是這么熱情、這么激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