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潑”的彈匣
說到彈匣,不少人并不陌生。一個或直或彎的硬質扁盒,里面是連接彈簧的托彈板。這樣的造型,說實話很難和“活潑”兩字聯(lián)系起來。
但一說到彈匣設計的位置,那就立即和“活潑”掛上了鉤,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情況不一。
近日,德國赫拉武器公司與奧地利維爾精密工程公司聯(lián)合推出一款栓動步槍——HERA H6。與大多數(shù)步槍不同的是,該槍的彈匣安裝在機匣左側。這種別具一格的設置,不禁讓人想起了二戰(zhàn)時期的司登沖鋒槍。
當然,彈匣的這種位置變化,并不只體現(xiàn)在步槍和沖鋒槍上。如果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更多槍型,對相關的歷史片段進行“快速回放”,那彈匣相對于槍身的變化稱得上是“跳來跳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彈匣設置的位置通常是在半自動步槍的底部。比如,德國空軍使用的毛瑟M1916半自動卡賓槍就采用這種設置。這種彈匣設置方式后來發(fā)展為如今絕大多數(shù)步槍與沖鋒槍的主流。
當然,有“通常”就有“例外”,在當時,德國軍械設計師施邁瑟設計的MP18沖鋒槍就顯得有些“另類”??紤]到塹壕戰(zhàn)的需求,MP18采用了左裝彈匣設計,以降低瞄準基線,減少士兵射擊時的暴露面積。它采用雙排直型彈匣供彈,后來還增加了用蝸牛型彈鼓供彈的方式。
和MP18沖鋒槍的左裝彈匣不同,瑞士伯爾尼軍工廠在20世紀20年代設計的LMG25輕機槍則采用右裝彈匣方式。LMG25輕機槍后來列裝瑞士軍隊, 一直服役到20世紀5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場上的火力密度顯著增加,地面作戰(zhàn)更加注重機動性和壓制力,從槍身頂部供彈的歐文沖鋒槍應運而生。這種彈匣設置方式同樣有利于臥姿射擊,也利于快速更換彈匣。而且,在重力作用下,子彈可以方便地送入機匣,擊發(fā)后彈殼也會借助自重向下拋殼,拋殼效率有所提升。
當然,歐文沖鋒槍并不是頂部供彈的“第一人”。1926年面世的捷克ZB-26輕機槍,也采用了頂部供彈設計,不過它使用的是彎曲彈匣。
特定情況下的這些創(chuàng)造性設計,在當時發(fā)揮了應有作用。但以長遠眼光來看,側裝彈匣和頂裝彈匣也存在一定缺陷。側裝彈匣,會使槍械的攜行性變差、整槍重心發(fā)生偏移,增大操控難度,影響連射時的彈道。頂裝彈匣則會擋住瞄具的瞄準基線,使得槍械準星和照門不得不“另找地方”設置。
因此,當時絕大多數(shù)步槍、沖鋒槍仍采用了傳統(tǒng)的下置彈匣設計。然而,即使是下置彈匣,也有“旁逸斜出”者。為使沖鋒槍更便于攜帶,捷克布爾諾兵工廠在二戰(zhàn)結束后推出了ZB-47沖鋒槍。該槍最大的特點,就是彈匣幾乎平行設置在機匣的下方,使整槍結構更加緊湊、便攜。
STG-44式突擊步槍的問世,事實上宣告了沖鋒槍急速發(fā)展時代的落幕。為保證現(xiàn)代突擊步槍的靈活性、便攜性,各國設計人員思想趨于一致,彈匣的位置重新回歸槍身下方。隨著槍械觀瞄附件的增多及智能化發(fā)展,彈匣下置設計的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
楊龍霄 姚昌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