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wǎng)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戰(zhàn)國變法與周秦之際國家治理的新模式

        發(fā)布時間:2023-06-12 17:16:00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作者:謝乃和(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暨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教授)

          戰(zhàn)國時期上承夏商周下啟秦漢,變法與改制是這一長達兩個半世紀的時代主題。戰(zhàn)國諸雄以富國強兵為目標進行的變法,在對三代禮樂制度的損益式繼承基礎上,實現(xiàn)了從封建貴族分權政治向中央集權體制的轉(zhuǎn)型,形成了中國上古區(qū)域集權式的國家治理新模式,為秦漢以降的大一統(tǒng)帝制國家治理提供了政治底本與制度基礎。

          窮變通久:戰(zhàn)國變法是夏商周國家治理經(jīng)驗的傳承與發(fā)展

          戰(zhàn)國變法是對夏商周早期國家治理經(jīng)驗的傳承。自三代開始,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總是在傳承歷史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墩撜Z·為政》中孔子對此總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毕纳讨苓@種“損益”式的制度繼承與創(chuàng)新進而成為戰(zhàn)國以后國家治理體系演進的基本特點。

          以戰(zhàn)國時期列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官僚制中的考績制為例,其就可溯源至西周以政德為主要標準的考績貴族官員的冊命制,這種制度至遲在西周中前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形成了部門科層化的“右告”制。如新見西周金文《(圖片①)盤》載:“唯四月初吉丁亥,王格于師爯父宮。圖片①曰:朕光尹周師右告(圖片①)于王,王賜(圖片①)佩、緇巿絲亢、金車、金(圖片②)。曰:用夙夕事?!便懳闹谐霈F(xiàn)的“器主曰+頌揚語+右者之名+右告”之冊命銘文體式,應與“右告”制成熟有關。所謂“右告”,即由受命者所在部門官長擔任的右者在引導其面見周王時,將受命者的過往業(yè)績報告給周王并進行冊命考績?!坝腋妗敝七€見于《(圖片①)簋》:“唯十又一月既望丁亥,王格于康大室。(圖片①)曰:朕光尹周師右告(圖片①)于王,王又賜(圖片①)佩、緇巿朱亢。曰:用事?!庇帧缎l(wèi)簋》:“唯八月既生霸庚寅,王格于康大室。衛(wèi)曰:朕光尹仲侃父右告衛(wèi)于王,王賜衛(wèi)佩、緇巿朱亢、金車、金(圖片②)。曰:用事?!边@些“右告”類銘文與其他一百多篇西周冊命金文表明,戰(zhàn)國時期對官僚的考績制實濫觴于西周冊命制?!吨芤住は缔o》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包括這種夏商周三代政治文化在內(nèi)的變易之道由此融入以《周易》為代表的中華原典文化理念之中,成為中國歷史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其中,戰(zhàn)國變法正是夏商周三代以來國家治理文化“窮變通久”之典范。

          戰(zhàn)國變法還是東周思想精英“救世”學說的政治實踐產(chǎn)物。劉向在其《戰(zhàn)國策》書錄中對戰(zhàn)國時代特征有如下描述:“道德大廢,上下失序……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并起?!贬槍@種周王室式微、“兵革不休”政教失序的局面,戰(zhàn)國思想精英紛紛提出未來國家治理的救世方案。誠如《莊子·天下》所言:“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道術將為天下裂?!睉?zhàn)國諸雄基于國家治理遇到的各種現(xiàn)實問題而革故鼎新,為了富國強兵以適應兼并戰(zhàn)爭的需要,自覺繼承傳統(tǒng)“窮則變”的治國經(jīng)驗,尊賢養(yǎng)士,兼采諸家之說實行變法圖強,最終由施行商韓之法的秦國一統(tǒng)天下。

          殊途同歸:戰(zhàn)國變法為政之道的幾種類型

          戰(zhàn)國變法是列國采用不同學派理論進行的社會政治變革實踐。諸子在探究變法改制之道時,有著不同的思想與主張,堪稱百家爭鳴。太史公曰:“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売谶@種為政之道學理的不同,戰(zhàn)國變法也由此形成了幾種類型。

          首先受到君主青睞的是素來被視為述古的儒家學派。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在魯國進行了以“墮三都”為主要手段、旨在削弱私家“三桓”以加強魯國公室的改革,在東周以降“臣弒其君者有之”的動蕩局勢下開啟了強化君主集權的變法序章。其后,以“文學”著稱的孔子弟子子夏,居西河,為魏文侯師,舉薦李悝、吳起、段干木等賢才,取得了“治四境之內(nèi),成訓教,變習俗,使君臣有義,父子有序”(《呂氏春秋·執(zhí)一》)的改革成果。儒家的另一位大儒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他的仁政主張,曾受到滕文公的贊賞。但儒家重德貴禮的施政主張在戰(zhàn)國存亡之世難以實施,故荀子有言:“唯其徙朝改制為難。”(《荀子·正論》)但這也促使儒家學者在變法理論建構上更加精深,不斷發(fā)展孔子的華夏文化“損益”之論?!抖Y記·大傳》有“得與民變革者”與“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之比。《禮記》之《檀弓》《明堂位》諸篇則提出了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的天、地、人三統(tǒng)之論,成為后世朝代變革的重要理論支撐。

          較之于儒家的“空言”,法家無疑是戰(zhàn)國變法舞臺上的主角。法家人物雖多有受教于儒家之經(jīng)歷,但他們面對戰(zhàn)國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走向了“法后王”的富國強兵之路。就法家內(nèi)部派別而言,有三晉法家與齊法家之別。三晉法家以商鞅、申不害、慎到為代表。商鞅重“法”,認為法是“治之本”(《商君書·定分》),強調(diào)“法任而國治”(《慎法》)。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了以重耕戰(zhàn)為主要內(nèi)容的“強秦”變法,收到了使“秦無敵于天下,立威諸侯”(《戰(zhàn)國策·秦策三》)的顯著效果。申不害重“術”,“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韓非子·定法》),是君主管理大臣之術。他在韓昭侯支持下進行變法,獲得了“國治兵強”的成效。慎到則更重“勢”。“勢”者,君主之權位也,強調(diào)權力出于一孔。作為“不治而議論”(《田敬仲完世家》)的稷下先生,慎到并沒有把其理論應用到政治實踐中,但他的“勢”論無疑是戰(zhàn)國君主集權趨勢的反映。較之于三晉法家,齊法家受到更多道家思想的影響,也被稱為“道法家”。假托春秋管仲之名的《管子》,一定程度上保存了齊國稷下學中齊法家的思想,他們重視“道法”,《管子·法法》就認為“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國”。齊法家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故有《牧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之論。受齊法家影響,齊威王、齊宣王的變法卓有成效。戰(zhàn)國末年的韓非是兩地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綜合了“法”“術”“勢”,并結合道家的道論,建立了一整套君主集權的理論,頗受秦始皇青睞,這套理論遂成為秦朝建立君主集權制度的主要理論基礎。

          儒法兩家之外的其他諸子理論也影響了戰(zhàn)國變法的進程。如兼綜儒墨的禪讓理論便影響到燕王噲的變法,使他禪讓君位給賢者子之。但這一逆君主集權潮流之舉,引發(fā)了齊國伐燕。墨家理論在其他一些小國也實行過,《淮南子·人間訓》稱“代君為墨而殘”,成效甚微而已。諸子中的“實干家”如兵家、縱橫家等,更直接介入了戰(zhàn)國變法運動中,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齊威王重用孫臏等,都是典型表現(xiàn)。

          凡此種種皆展現(xiàn)出在戰(zhàn)國諸侯爭霸之世,大國圖霸、小國圖存的努力,以諸子思想為理論基礎,變法之道雖各不相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君主集權的國家治理模式的建立。隨著統(tǒng)一之勢逐漸明朗,諸派思想家也為將來的統(tǒng)一作著理論準備?!吨芤住は缔o傳下》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倍妒酚洝ぬ饭孕颉贩Q諸子皆“務為治”,這便提供了不同思想相互融合的基礎。以《呂氏春秋》為代表的雜家,以陰陽家學說為基礎,糅合道、儒、法、墨、名、兵等諸家思想,雜取百家而又卓然自成一家,設計出一整套集權國家的制度藍圖,成為戰(zhàn)國變法理論的余緒。

          帝制濫觴:戰(zhàn)國變法確立了集權式國家治理新模式

          戰(zhàn)國變法使各諸侯國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區(qū)域式集權國家治理模式,秦漢以降帝制國家的諸多制度都可在其中找到雛形。清末譚嗣同曾言:“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究其事實,“秦政”并非始于大一統(tǒng)之秦朝,而是始于經(jīng)過變法后建立了區(qū)域式集權國家的戰(zhàn)國七雄。

          秦漢帝制國家治理兩大支柱之一的官僚制就確立于戰(zhàn)國變法,它改變了夏商周時期文武不分的卿將合一體制,形成了集權于君主的將相文武分途的職官體系。這時不僅有《荀子·王霸》“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的文官之長“相”,而且將軍開始作為武官之長,并在武官內(nèi)部產(chǎn)生了等級劃分。如《史記·楚世家》言:“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逼渲写髮④?、裨將軍等就是武官的不同等級。實際上,楚國的武官之長為柱國,太史公此言應是以中原列國情況作比擬。這種新型職官體系核心要點在于其管理制度。除了揚棄周代的“親親”與“故舊”而以功勞與德行為主選拔官員的仕進制外,對官員的新型考績與獎懲制實為其制度之要?!吨芏Y》中提到的“日成”“月要”和“歲會”等考課之法,在戰(zhàn)國簡牘中已見規(guī)模。如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中多次提到了“省三歲比殿”,說明秦國對三年一度的考核非常重視??颊n結果常影響到官員仕途,并按照律法予以懲罰。與這種獎懲體系相伴的是不同于西周“五等爵”體系的新型爵秩制度。商鞅變法建立的“二十等爵”體系,以軍功大小授爵等高低,以爵等高低決定“田宅、臣妾、衣服”等經(jīng)濟待遇的多少。官員的待遇雖還部分帶有西周封建時代“授土授民”的遺風,但更多已是由君主給予“官人百吏”祿秩,各國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便是要變貴族的采邑封地為“官人百吏”的祿秩。齊、魏官吏所受俸祿皆以“鐘”計,秦、燕則用“石”,燕王噲變法時便收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令其改臣子之。這說明不僅代表官員權力的印信制度形成,而且與印信制度相互關聯(lián)的作為官僚體系運轉(zhuǎn)機制的文書行政模式也得以建立?!拔┮笙热耍袃杂械洹保ā渡袝ざ嗍俊罚?,商代已經(jīng)存在以文書記錄政事的情況,經(jīng)西周春秋到戰(zhàn)國,這種模式逐漸發(fā)展完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zhàn)國縱橫家書》記載了一些縱橫家的上行文書,如“蘇秦使盛慶獻書于燕王章”便是蘇秦在回復燕王命令時形成的文書。

          秦漢帝制國家治理的另一支柱則是郡縣制,它雖是不同于西周封建制的新型集權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區(qū)劃,但其源頭仍可上溯至西周。西周《免簠》中便出現(xiàn)了作為行政區(qū)域的“鄭縣”。春秋時期楚、晉、齊、吳等國都設了縣。如《叔夷鐘》記齊國有“縣三百”。清華簡《越公其事》記勾踐“乃趣使人察省城市、邊縣小大遠邇之勼、落……乃命上會,王必親聽之?!笨梢娫絿苍O立了縣。簡文中“上會”即上計,是由城市、邊縣的長官定期向越王呈上計文書,報告地方治理狀況。如此來看,伴隨著縣的建立,相關監(jiān)察制也逐漸建立??ぶ苿t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左傳·哀公二年》載晉國趙簡子在討伐中行氏與范氏前,為鼓勵將士,言:“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边@時還沒以郡統(tǒng)縣。戰(zhàn)國變法后,各國普遍實行郡縣制。以郡統(tǒng)縣的郡縣制度首先出現(xiàn)在三晉地區(qū)?!妒酚洝で乇炯o》記惠文君十年,“魏納上郡十五縣”于秦。《戰(zhàn)國策·齊策二》記秦攻趙,趙令樓緩“因以上黨二十四縣許秦”。燕、齊、楚、秦也建立了類似的郡縣制。如《史記·樂毅列傳》言樂毅伐齊,“下齊七十余城,皆為郡縣以屬燕”。據(jù)此推測,燕國全境應已經(jīng)普遍建立了郡縣制。戰(zhàn)國時期,只有齊國沒有郡,但設有都邑制,齊國在全國設有五都,性質(zhì)與其他國家的郡基本相同。秦國設郡雖較晚,約始于惠文王時,但秦在戰(zhàn)爭中每克新地便常置一郡,秦統(tǒng)一全國之后,地方行政區(qū)劃組織逐漸趨于一統(tǒng),最終形成了以郡統(tǒng)縣的格局。

          總之,通過戰(zhàn)國變法與改制,周秦之際區(qū)域集權式的國家治理新模式得以形成,這使得戰(zhàn)國時期成為從夏商周貴族分權政治邁向中央集權體制的關鍵期,為秦漢以降以皇帝為首的中央集權式體制奠定了基礎,實開中國古代帝制國家治理體系之先河。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中國禮制文化與國家治理研究”〔22VLS004〕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亚洲制服丝袜av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无码视频在线a,成人片无码中文字幕免费,亚洲无码9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