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添新綠
作者:李春雷
早春的午后,站在西安市南部的秦嶺山坡上,仰望。
天空,湛藍湛藍,藍得讓人驚詫。那一團團白白胖胖的云朵,迤迤邐邐,直達天際。像什么呢?似羊群。如此海量的肉食,天下還有饑餓嗎?又似棉花。這樣豐足的布匹,人間還有寒冷嗎?
再看周圍的大山,高高低低,綿延千里,默默無言,形狀各異,像將軍出征,似美人側臥,如矯兔騰躍,若雄獅酣睡。
秦嶺,東西橫列五百公里,南北縱深三百千米。
這,委實是一座天造地設的神圣之山。
打開中國地圖,就會發(fā)現,秦嶺,橫臥于中華地理版圖的中央,北攜黃土高原,南握巴蜀盆地,東挽華北平原,南接荊楚大地。
夏季時,海洋上方的濕潤空氣吹向內陸,遇到秦嶺阻隔,導致西北地區(qū)降雨量減少;冬季時,西北和東北季風行至秦嶺,也會受到攔截。于是,這里,便成為一條奇妙的風水線:
秦嶺以南地區(qū),1月平均氣溫高于零攝氏度,以北地區(qū)則低于零攝氏度。秦嶺,是我國冬季氣溫零攝氏度分界線。
還有,秦嶺以南地區(qū)年降水量超過800毫米,而以北地區(qū)年降水量則不足800毫米。秦嶺,又是我國800毫米降水量分界線。
再者,秦嶺以南地區(qū)植被冬季很少落葉,而以北地區(qū)以落葉林為主;秦嶺以南地區(qū)氣候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而以北地區(qū)則以溫帶季風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基于此,秦嶺淮河一線,被稱為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山南是南方,山北是北方。
秦嶺,還是中國的中央水塔。以此為界,北部為黃河流域,南部為長江流域。
秦嶺,不僅是中央水塔,而且是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是野生動植物的寶庫。
此外,秦嶺不高不矮,身形適中。如果太矮,無法阻止水汽流動,無法將南北氣候分開;如果太高,則會導致水汽完全無法深入內陸,以至于西北地區(qū)干旱加重,甚至形成荒漠或者沙漠。
更神奇的是,它是唯一坐落于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大山脈。
就這樣,它不高不低、不南不北、不東不西地端坐中央,制衡天下,剛柔相濟,恩威并施,影響分明。
秦嶺,是一條風物線。山南是稻,山北是麥;南人喜甜,北人愛咸;南方細膩,北方豪壯。
秦嶺,還是一條文明線。
少年時讀李白名篇《蜀道難》,總有懷疑,總以為是李白的夸張。殊不知,夾在秦嶺中的蜀道,確實難如登天。深山密林之中,老虎如老鼠繁多,毒蛇似螞蟻稠密。那里是文明的禁區(qū),人類如何進入?
文明,是一個披荊斬棘的過程,是一個漸進漸化的過程。太慢,不免步人后塵、貽誤良機;太快,則又要屢屢試錯,付出慘痛代價。
秦嶺,更是一條歷史線。
夏商周時期,中華文明的興盛主要位于秦嶺北部的黃河流域。秦漢時期,則擴展至秦嶺南部的長江流域。其北關中平原,是秦國的根脈所在。正是依靠這里的肥沃土地,建立了大秦帝國;其南漢中盆地,又是漢朝的發(fā)源地,劉邦正是從那里出發(fā),開辟了大漢王朝。
山南山北,一秦一漢,均是中華民族歷史早期的輝煌!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前,秦嶺名為“昆侖”,又因為位于秦國南面,也被稱為“南山”或“終南山”。后來,人們認為“秦為天下之脊,南山為秦之脊背”,于是,南山愈加被人推崇。
秦嶺的命名,還要感謝司馬遷?!妒酚洝酚涊d:“秦嶺,天下之大阻?!边@是“秦嶺”之名首次出現在古籍中。
江河,猶如大地的血脈。中華大地上無數“血脈”之中,長江和黃河是最重要的兩條。而為這兩條“血脈”提供最多血源的寶地,正是秦嶺。
千百年來,秦嶺,宛若一位時間老人,端坐在國之中央,統(tǒng)領著這片國土,護佑著這個民族。
秦嶺,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歷史、中國文化。
如今,我站在秦嶺深處,看天空,望群山。
天地無言,天地有眼,天地有心,天地有道。
如此天道,便是科學,便是自然規(guī)律。
天道無言,卻似鋼鐵。
天道有心,便是文明。
前些年,由于種種原因,秦嶺天然植被大面積減少,水源涵養(yǎng)能力下降,再加上礦產資源開采、旅游資源和房地產的無序和過度開發(fā),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壞。這些年,經過全面、科學、精準的治理,生態(tài)系統(tǒng)全面恢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秦嶺,終于又綻放出欣慰的笑容。
春天來了,秦嶺的山坡上,漫溢著鮮嫩的新綠,間或有濃濃淡淡的紅紅黃黃白白,那是榆梅、迎春和杏花。春風柳上歸,真是的。風兒甜甜的,暖暖的,億萬條柳絲之上,悄然蠕動著一粒粒密密麻麻、飽飽滿滿的紫褐色的痘痘,像一枚枚靜謐的鼓槌。一夜之間,萬鼓齊擂,即將奏響一個明媚的春天。
春天的隊伍,已經鮮衣彩妝,敲打鑼鼓,正在“鏗鏗鏘鏘”地從秦嶺的山坡上浩浩蕩蕩地走來。
美麗,已經出發(fā)。
凝望秦嶺,祈祝國泰民安、中華恒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