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去香山 不只賞紅葉
??謮m紛汩寸心,好山時復一登臨。
長風將月出滄海,老柏與云藏太陰。
寶剎千間窮土木,殘碑一片失遼金。
丹崖不用題名姓,俯仰人間又古今。
這是元代政治家、文學家張養(yǎng)浩的《游香山》,借古諷今,意思是世事流轉自有規(guī)律,修再多寺廟也沒意義。在今人眼中,紅葉似已成香山的名片,可詩中只提“老柏”,未提紅葉,至于“丹崖”,指綺麗的巖壁,亦非紅葉覆蓋的山崖。
不只張養(yǎng)浩沒提紅葉,清代張若靄繪制的《靜宜園圖·絢秋林》中,也不見大片紅葉。靜宜園即今香山公園,絢秋林是其中一景。乾隆喜爬山,165次登上香山,他在該圖上寫道:“山中之樹,嘉者有松、有檜、有柏、有槐、有榆,最大者有銀杏,有楓,深秋霜老,丹黃朱翠,幻色炫采。朝旭初射,夕陽返照,綺纈不足擬其麗,巧匠設色不能窮其工?!币矝]強調紅葉。
燕京八景中的“西山(含香山)晴雪”沒提紅葉,元代的“香山八景”“碧云十景”沒提紅葉(兩次提到松樹),清代“靜宜園二十八景”也沒提紅葉……其實,至少在金代,香山即多紅葉,只是關注它的人不多。
或許可以這么理解:
其一,乾隆之前,香山紅葉沒今天這么多。
其二,古人更關注人文景觀。
今年10月16日到11月15日,又到香山紅葉期,11月初的7天是最佳的觀葉時間,又將是一番盛景。其實,香山是老北京的文脈所系,從中可讀出無限豐富的內涵,足以滋養(yǎng)精神。去香山只看紅葉,實在有點可惜。
香山原本多杏花
“香山”之名應源于佛教。
據(jù)傳釋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羅衛(wèi)城(在今尼泊爾境內)附近有山,名香山(有學者認為是我國境內的卡伊拉什山),地位僅次于須彌山(即喜馬拉雅山),是觀音得道處。佛教傳入后,香山之名亦入。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有9座香山(傳說有36座),另有18處香山寺。
香山在唐代就有寺廟,《宛署雜記》載:“妙高堂,在宛平縣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來有之。”《香山永安寺記》亦稱:“香山在都城西北三十里……香山永安寺創(chuàng)自李唐,沿于遼金,興廢莫詳,而遺址僅存。”
對于北京香山得名,有兩種常見說法:
其一,山頂有石如香爐:
《香山永安寺記》稱:“以山有大石如香爐,故名,蓋勝境也?!薄锻鹗痣s記》也稱:“在香山,一曰香山寺,以山有巨石如香鼎,上干云霄,重崗疊翠,來朝皇闕。中有古場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狀如香爐、蛤蟆,有泉水自山腹下注溪谷,一號小清涼?!?/p>
其二,山上多杏花:
明代《帝景景物略》說:“山所名也,曰香爐石?;蛟唬合闵?,杏花香,香山也,香山士女,時節(jié)群游,而杏花香,十里一紅白,游人鼻無他馥,經蕊飛白之旬?!泵鞔锻鹌娇h志》則稱:“山名香山者,杏花飛香二月中也;游人往來于蕊初紅色半白時,浹旬(意為一旬)乃已?!泵麟s劇大家王衡說:“杏樹可十萬株,此香山之第一勝處也。”可作旁證。
二說都有瑕疵。狀如香爐的山、杏樹多的山不止一處,為何別處不稱香山?北京香山先有寺,后有山名。
金代成為“坐夏”地
遼代前,北京香山只是佛教名山,遼金時成捺缽地。
捺缽出自契丹語,是遼代重要制度,即皇帝按季出巡,重要官員隨行處理公務。據(jù)《遼史》,遼代“四時捺缽”地是:
春捺缽。在鴨子河泊(今松花江西岸之科爾布察罕泊),正月上旬至四月上旬,主要活動是釣魚、捕天鵝、獵雁,接受女真等屬國、屬部酋長朝覲。
夏捺缽。地點多在吐兒山(今內蒙古札魯特旗西北霍林河源處),四月中旬至七月上旬(或中旬),主要活動是納涼避暑,議國事并游獵。
秋捺缽。地點多在慶州伏虎林(今屬內蒙古巴林右旗),七月中旬起牙帳,下限無記載,應是九月下旬。
冬捺缽。地點在廣平淀(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合流處),避冬寒,“與北、南大臣會議國事,時出校獵講武,兼受南宋及諸國禮貢”。
如此周而復始。
金代沿襲了遼代的捺缽制,但無明顯的“四時”之分,成了“春水秋山,冬夏捺缽”,即只有“春水”和“秋山”(含夏秋冬三季)兩系列,地點不斷改變。完顏亮將都城遷到北京后,香山便成了“秋山”中的“坐夏”(避暑)地。
“坐夏”地也是臨時的行政中樞,需要配套建筑,可皇家不常駐,維護不易,金世宗便下令擴建山上的香山寺和山下的安集寺,平時是御寺,“坐夏”時當行宮。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三月建成,賜名大永安寺(又名甘露寺),賞“良田二千畝,栗七千株,錢二萬貫作為寺中永久產業(yè),供其常住之費”。
作為皇帝行宮,北京香山成了全國諸多香山之首。
想打獵 去香山
金代皇帝為什么看上香山?
首先,金代北京香山已多紅葉,詩人周昂在《香山》中寫道:“山林朝市兩茫然,紅葉黃花自一川?!迸c關外游牧地景色近似,能慰思鄉(xiāng)情。據(jù)《金史·章宗記》,金章宗于明昌五年(1194年)至泰和元年(1201年)曾七次來香山打獵。
其次,香山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北屬乾卦,象征天、龍、帝王、君子、純陽和興盛強健,且景觀優(yōu)美,所謂“香山流泉茂林,一屐即有軒,白雪之氣,于西山中當據(jù)上座”。
第三,香山有野鹿,金世宗讓皇親貴族來此圍獵,練習騎射技能。金中后期,高層喪失尚武精神,日漸文弱,大定十年(1168年),南宋使節(jié)來訪,與金朝護衛(wèi)“善射者”比試,以50比7狂勝。金世宗下令:“女直舊風,凡酒食會聚,以騎射為樂。今則弈棋雙陸,宜悉禁止,令習騎射?!?/p>
元朝時,香山仍是行宮,有“香山八景”,即:護駕長松、飲仙寒井、香蓮金界、松頂明珠、佛閣云梯、祭臺星影、乳峰古寺、妙高云堂。竟未提紅葉。
傳說忽必烈到香山獵金鹿,夢中射出兩箭,都射在地上,拔箭時兩股泉水冒出,遂名為“夢感泉”。清乾隆游香山時,嘗“夢感泉”水,覺清甜無比,手書“雙清”二字。民國時曾任北洋政府總理的熊希齡在此建別墅,即雙清別墅。
此說不可信,但忽必烈確到過香山。據(jù)《元史本紀》:“元世祖(忽必烈)幸香山永安寺,見書畏吾字于壁,問誰所書?僧對曰:‘國師兄子鐵哥書也?!`丞相博羅,備宿衛(wèi)?!币馔馐斋@了一位人才。
把天下名園放入一園
明正統(tǒng)六年(1441年),太監(jiān)范弘花費70余萬兩白銀,擴建了香山永安寺。
范弘是交趾(今屬越南)人,與大太監(jiān)王瑾、興安、阮安(紫禁城總工程師)等同鄉(xiāng),他童年被俘入宮,因相貌好、為人老實,得明成祖喜愛,讓他在宮中培訓宦官的學?!獌葧脤W習。范弘因此“涉經史,善筆札”。
范弘可能和阮安一樣,有建筑學才能。明代北京多寺廟,《帝京景物略》中稱為“西山三百寺,十日遍經行”。范弘奉佛,明英宗稱他是“蓬萊吉士”。范弘后來死于“土木堡之變”,遺體歸葬在永安寺。
明朝香山紅葉已出名,據(jù)《長安客話》:“西山春夏之交,晴云碧樹,花氣鳥聲,秋則亂葉飄丹。”
雖“飄丹”,樹種卻不一樣。明朝詩人朱國祚在《秋入香山》中寫道:“置身著色屏風中,梨葉新紅柿子黃?!币馑际?,紅色來自梨樹葉,黃色來自柿子樹,而如今香山80%是黃櫨樹。
明代香山寺香火旺盛,“每歲仲春之望,香火大開,四方來游者,數(shù)以萬計”。
清代造園思想劇變,從原來依托御用寺廟,取真山真水為景,變成在近山開闊處引水造園??赡苁鞘苻嗬弬鹘y(tǒng)影響,清代皇帝喜“御園理政”。作為“御園”,必須體現(xiàn)皇朝政治理念,即寬闊、公正、大器,且“無所不包”。
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廷對明代擴建的永安寺進行大規(guī)模擴建,成靜宜園。靜宜園視野開闊、氣勢磅礴,將天下名園的建筑風格都放了進來??山ㄖU大了,造景也要擴大,該用怎樣的景觀來襯托呢?
這成了一個問題。
皇家有個“奉宸院”
造園者將滿洲風光搬到香山,成“絢秋林”。
據(jù)學者許彤在《容納八方——乾隆朝北京西山圖像中的仿建元素》介紹,香山景觀明顯模仿了關外自然風光,與木蘭圍場、盛京圍場、吉林圍場、黑龍江圍場等,植被相似。在郎世寧繪《弘歷觀馬技圖》、徐揚繪《弘歷虎神槍圖》中,背景也都是紅葉。
黃櫨在中國北方不罕見,但華北黃櫨矮小、壽命短,香山黃櫨高大、樹齡長,可見經過人工保護。
在“靜宜園二十八景”中,另有“馴鹿坡”,馴鹿從黑龍江找來,又是人造滿洲景觀,“絢秋林”和“馴鹿坡”都在半山腰,視野最開闊。
能打造紅葉景觀,因皇家有園林植物管理的專門機構——奉宸院。據(jù)學者胡楠鉤沉,乾隆時,僅圓明園便有“園戶五百四名”,遇“冒名頂替、子代父差、孫代祖差、年老幼小不看應差、滑懶者”,立刻斥退。園內植物均有檔案,便于追責。
道光時,清朝是當時全球五大經濟體中唯一長期衰退的,為節(jié)省開支,大量園戶被解聘,造成御園植物退化、死亡。黃櫨有經濟價值,故香山受影響不大,后經200年持續(xù)栽種,如今已達9.4萬株。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和1900年庚子之變,靜宜園兩遭火焚,僅余地基。1917年,華北大水災,上萬村莊被毀,熊希齡設慈幼局,收留受災兒童千余人。1918年,水災平息,仍有200多名災童無人認領,便在靜宜園舊址開建香山慈幼院。工程于1919年2月17日開始,1920年完成,分男校、女校,今靜宜園中建筑都是此時建成的,而女校的校址即香山飯店。
好山好景更需好故事
1926年,香山慈幼院已收兒童1700余人,成民營教育的領頭羊。在梁啟超(一說舉薦人是徐志摩)的幫助下,漂泊在京城的沈從文于1925年5月到該院任圖書管理員,他初期好幾篇小說在諷刺該院圖書館領導,從此走上小說之路。領導知道后,沈騎虎難下,于1926年8月離職。
類似的名人故事,在北京香山俯首可拾。
比如1936年,林徽因發(fā)表在《大公報》副刊上的《別丟掉》,詩中說:“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現(xiàn)在流水似的/輕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嘆息似的迷茫/你仍要保存著那真!”
梁實秋批評說讀不懂,正在清華大學當文學系主任的朱自清卻說:“這是一首理想的愛情詩,托為當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說話。”
這首詩是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徐逝于1931年11月,詩寫于1932年夏,藏了4年才發(fā)表。林徽因此前患肺結核,在香山養(yǎng)病(梁家在香山有房子,全家每年到那里避暑),在此期間,徐志摩第三次追求林徽因,并鼓勵林寫詩。林拒絕了徐志摩的追求,但在詩中流露了情感。
周作人曾因肋膜炎,幾乎死去,魯迅將他送到香山碧云寺,一年后竟康復了,但未名社的大將韋素園卻很不幸,他因肺結核到香山療養(yǎng),最終死在那里,墓地仍存。齊白石曾想死后葬在香山,甚至一度住在附近,等待最后時刻……
好山好景不如好故事,“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如能充分開發(fā)人文景觀,讓后來者與過去面對面,或發(fā)浩嘆,或拍遍欄桿,不再一味扎堆看樹葉,可能也是一種選擇。(黃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