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wǎng) > 即時新聞 > 文化

        作家艾偉:時間是最偉大的鑒賞者

        發(fā)布時間:2022-09-27 10:4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網(wǎng)北京9月27日電(記者 上官云)不久前,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揭曉,著名作家艾偉的小說《過往》榜上有名。

          這是艾偉近年來的重要作品之一。它講述了一位“另類”母親的故事。艾偉說,這部小說的出發(fā)點,就是塑造這位與眾不同的母親。

          迄今為止,艾偉已經(jīng)創(chuàng)作了多部小說,有長篇小說《風和日麗》《愛人同志》《南方》等,最新作品為中篇小說《過往》和長篇小說《鏡中》。他的作品曾獲得第五屆汪曾祺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對如何品味一部小說,艾偉也有心得:作為閱讀者,最好的方法是放下一切觀念,把小說人物當成自己的親友,不要從唯一的維度評判它,“文學是一個立體、多面的生命。當文字在某種程度上刺穿龐大而堅固的觀念堡壘時,小說就可以將無限活力和可能性歸還給生活”。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純文學如何借助網(wǎng)絡的力量,做到雅俗共賞?艾偉覺得,這是個復雜的問題,“作家和作家各不相同,差異巨大,有一些作家可以做到雅俗共賞,有些不能?!?/p>

          他認為,像托爾斯泰、司湯達的小說應該可以稱得上雅俗共賞,但博爾赫斯和卡夫卡的作品可能就不是?!白鳛槲膶W世界來說,每一位作家都有存在的理由。有沒有廣泛讀者是作家命運的一部分?!?/p>

          中新網(wǎng):小說《過往》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艾偉:《過往》講述一位“另類”母親的故事,一個在我們現(xiàn)有的文學描述中極為少見的母親。

          母親的形象在我們的文化譜系中是一種神格化的存在。母親這個詞自帶光環(huán),代表著仁慈、奉獻、寬容和愛等美德。其實,我們生活中的母親個性各不相同,也不是都那么完美。

          小說寫作要回到每一個具體的人,這部小說的出發(fā)點就是想塑造這位與眾不同的母親。我覺得小說家還是要貢獻人物,多年后,關于故事讀者或許會忘記,但會記住小說里的人物。

          中新網(wǎng):《過往》的寫作靈感源自何處?您是如何構思這部作品的?

          艾偉:這部小說里母親的形象來自我一位朋友的講述。她是一位極具喜劇天賦的演員,有一次她說起自己的母親,原本是當做笑話講的。但講到最后,她號啕大哭,真是她的哭打動了我。

          我覺得我們中國人這種緣于血緣的曲折的表達方式非常動人,粗暴里深藏著愛,特別有張力。

          當然現(xiàn)在小說的故事和朋友的故事完全不同,小說世界帶著小說家個人的生命感悟以及對人的理解。小說和真實生活之間有差別,比生活更有深度和情感,也更具戲劇性。

          中新網(wǎng):您的新長篇《鏡中》于今年上半年發(fā)表和出版。完成《鏡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艾偉:《鏡中》真正開始構思是在2017年,如我在后記中所講,《鏡中》也受到了我國外一位朋友個人遭遇的啟發(fā)。

          在感受到他的悲痛的同時,我深感無助,同時思考,人在面對生命的“無?!敝?,如何安頓我們的內心以及如何同世界相處,同我們的內心相處。

          靈感真正來臨是在2020年下半年,我早上起來看到鏡中的自己,突然想到一個在文本內部隱藏著多重鏡像的結構,一個由鏡像構筑起來的人生迷宮,并由此衍生出多重闡釋的可能性。

          我探討了人們經(jīng)常感受到的“無常”感,同時試圖找到我們中國人的內心語言,即中國人如何解決我們自己的精神問題,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這和西方給我們的方法完全不同。因此《鏡中》某種意義上是致敬我們東方文化的一部小說。

          中新網(wǎng):您創(chuàng)作頗豐,被視為先鋒文學之后的代表作家之一。不論體裁,一部文學作品想要得到讀者的認可,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艾偉:作家和讀者的關系非常復雜。我想每一位作家都希望有廣泛的讀者,一部作品被讀者閱讀實際是賦予作品第二次生命,因為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讀出作家不曾想過的意義。

          但作家寫作時,肯定是因為他想表達,想向這個世界表達他的發(fā)現(xiàn)和理解,表達他的困惑甚至無知,這是寫作的出發(fā)點。

          讀者比作家想象的要聰明,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趣味,作家不要自作聰明為讀者配方,以為這些配方就可以得到讀者的認可。但有一點我是相信的,讀者喜歡有真情實感的作品。

          中新網(wǎng):一部作品,讀者的評價往往見仁見智。如何看待讀者的評價?

          艾偉:讀者很聰明,但時代的風尚也確實會塑造讀者的趣味。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說,中國讀者對外國文學和過去的文學相對寬容,很少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判故事以及人物。

          比如像《包法利夫人》《紅與黑》這樣的作品,我很少看到讀者舉起道德大旗加以撻伐,但對當下中國作家寫的作品,往往會對故事和人物用道德的方式加以評判??傊?,我覺得這有點雙標。

          米蘭 昆德拉說,小說是道德的懸置地帶。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紅樓夢》這樣的作品,像王熙鳳這樣的人物,其實身上有命案,但我們都接受王熙鳳這一形象,對她的悲劇甚至是同情的,會對她有憐憫之感。這個人物如果出現(xiàn)在今天作家的筆下,我不知道讀者是否還會這么寬容地接受她。

          所以,時間相當重要。人某種程度上是觀念動物,我覺得觀念過強的閱讀并非好事,同樣觀念過強的寫作也是寫作的大敵。

          中新網(wǎng):有一部分文學作品,可能讀者初讀會有“讀不懂”的感覺,但業(yè)內評價很高。那么作為寫作者,創(chuàng)作時有沒有辦法彌合這種看似割裂的現(xiàn)象?

          艾偉:自現(xiàn)代主義文學以后,文學開始向人的精神世界掘進,二十世紀以來最新的觀念、思想和方法讓小說的視點不再只關注人間表面生活,同樣關注人的內宇宙。

          同古典小說時期比,小說似乎變得更為專業(yè)了。這種“專業(yè)性”確實會拒絕一批讀者進入小說,會有“讀不懂”之感。如卡夫卡這樣的被稱為“作家中的作家”,之后的很多寫作者都從他的寫作中得到啟發(fā),但我覺得他不會是一個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作家。

          世情小說是中國文學一個悠久的傳統(tǒng),中國作家特別擅長描寫雞飛狗跳、人間煙火的生活,中國讀者也喜歡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小說。但我個人覺得,小說里的經(jīng)驗需要經(jīng)過辨析,要有所發(fā)現(xiàn),小說要寫出未經(jīng)命名的經(jīng)驗,這個經(jīng)驗當然需要獲得讀者共鳴。

          但這種共鳴有公共意義上的,也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即有些讀者對作家書寫的經(jīng)驗有感,有些讀者則無感。這完全取決于讀者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所以,我才說讀者會賦予小說第二次生命。

          即便是同一位讀者,隨著閱歷的增加,讀同樣一部作品感受會完全不同。對作者來說最好的方法是把一切交給時間。時間是最偉大的鑒賞者。(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亚洲制服丝袜av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无码视频在线a,成人片无码中文字幕免费,亚洲无码9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