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中國節(jié)·詩畫節(jié)氣】立秋:秋意初來,在夏糧豐收的歡愉中企盼清涼
【網(wǎng)絡中國節(jié)·詩畫節(jié)氣】
立秋:秋意初來,在夏糧豐收的歡愉中企盼清涼
作者:侯楠楠
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秋,悄然而至。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立秋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偏北風的頻率增多,清晨植物的葉片上開始出現(xiàn)晶瑩的露珠,蟬也不再如夏季之時叫得高昂響亮。
立秋過后問夏糧。這么說來,立秋是個有點令人緊張的節(jié)氣,因為它是有KPI的?!对铝钇呤蚣狻份d:“秋,揫(同‘揪’)也。物于此而揫斂也。”立秋時植物成熟,草木結籽,“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頂著酷暑辛勤耕耘的農(nóng)人終于迎來了喜悅時刻,收獲的季節(jié)到了。部分地區(qū)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的說法,意思是農(nóng)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nóng)歷六月,則五谷不豐。生活在山區(qū)的村民,由于村莊平地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收成的農(nóng)作物,慢慢演變出了“曬秋”的傳統(tǒng)習俗,農(nóng)家鋪滿應季成熟的瓜果,紛紛開始凡爾賽。
《敦煌二十四節(jié)氣》原畫出自《不可思議的敦煌·與萬物共生長》創(chuàng)作展——最佳創(chuàng)作團隊獎「豆莢創(chuàng)意」小朋友們的集體創(chuàng)作。動畫制作:滿晨
大豐收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當然是貼秋膘!清代《京都風俗志》中就寫道:“立秋日,人家亦有豐食者,謂之貼秋膘?!辈恢蠹沂欠襁€記得立夏時“秤人”的習俗,其實,立秋也要稱體重,立夏“秤人”就是為了與立秋時的體重做個對比,觀察經(jīng)過一整個炎熱夏季之后的健康狀況。許多人因夏季炎熱,食欲不佳,即“苦夏”,所以大家認為到了立秋就該補一補了。到了此時,吃貨們也終于有了充足的理由,烤肉、火鍋都可以安排起來了。
立春時“咬春”,立秋時便“咬秋”,民間有“立秋吃六瓜,藥方可不抓”的俗語,這六種瓜分別為黃瓜、苦瓜、絲瓜、南瓜、西瓜、冬瓜。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p>
當然,豐收了以后也不能忘記祭祀土地神,叫作“秋社”。中國先民認為,一切收獲都來自于土地的饋贈,立秋后第五個戊日被定為秋社祭神的日子?,F(xiàn)在,在部分地方仍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習俗。
從人們對氣溫的實際感受上來說,立秋似乎又是個比較沒有存在感的節(jié)氣,因為立秋這一天往往還在暑伏之中,夏季的余威尚在。實際上,立秋節(jié)氣只是預示著秋天的開始,但熱氣消散和氣溫降低都尚需時日,所以常常是“秋已立,暑難消”。
那秋天來沒來,判斷標準到底是什么?氣象專家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國各地進入四季的時間不同,為使四季劃分能與各地自然景象、生活節(jié)奏吻合,氣象部門采取了候溫劃分四季法,即以候(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溫度指標。當候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22攝氏度以上時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0攝氏度以下時為冬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在10-22攝氏度之間為春秋季。因此,“立了秋,涼颼颼”這樣似乎與人們實際感受不符的民諺,是將立秋三候作為一整個周期來看,也飽含人們祈盼清涼的美好愿望。
立秋也一直是個有儀式感的節(jié)氣。據(jù)《禮記·月令》記載,在周代,“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不僅舉行祭祀秋神的儀式,同時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后漢書·志·禮儀中》則提到,在漢代,“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皁領緣中衣,迎氣于白郊”,儀式結束后,百官再換絳色朝服并穿至立冬;到了宋代,據(jù)《夢梁錄》記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內(nèi),以梧桐樹植于殿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此時梧桐樹或許還能應聲落下幾片葉子,想象一下,是不是很有畫面感?
總體來說,立秋是個歡欣富足的節(jié)氣。白居易詩里有“是夕涼飚起,閑境入幽情”的句子,秋意初來的夜晚,人的內(nèi)心變得安靜柔軟。不過,建議大家“貼秋膘”適度,不然人也會變得過分柔軟。
光明網(wǎng)×敦煌畫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