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發(fā)現(xiàn):漢文帝劉恒陵墓區(qū)位變更?
誤傳近千年 一朝迷霧散——陜西江村大墓是這樣被確認為漢文帝霸陵的
作為“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漢文帝劉恒的霸陵所在區(qū)位,似乎在歷史上早有定論。然而,近千年來被認為是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卻并不是這位帝王的真正歸宿之所。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評選結果揭曉后,陜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選。漢文帝霸陵位置的確認,不僅糾正了訛傳之誤,也填補了西漢帝陵發(fā)展演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半個世紀的考古接力
早在元代,就有史料記載漢文帝陵位于“鳳凰嘴”?!傍P凰嘴”位于西安市灞橋區(qū)席王街道毛窯院村南的白鹿原畔,是一個凸出的山頭,整個山形很像帝陵封土。在地勢加持以及史書“因其山,不起墳”記載的多重影響下,“鳳凰嘴”前立滿碑石,而其中比較重要的則有“康熙二十七年御制碑”“雍正元年祭祀碑”“嘉慶二十四年御祭碑”,清代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題寫的“漢文帝霸陵”石碑也在此處。因此,人們一直認為漢文帝的霸陵位于“鳳凰嘴”。
“文獻記載,漢文帝決定薄葬,‘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這個記載可以說在相當長時間里誤導了人們?!标兾魇】脊叛芯吭貉芯繂T、漢陵考古隊隊長馬永嬴說,但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江村大墓才是漢文帝的霸陵所在地。
2011年至2013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焦南峰帶隊對霸陵、南陵展開了大范圍的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大致探明了兩座陵區(qū)遺存的分布范圍與形制布局?!澳菚r,盡管我們已經(jīng)探明‘鳳凰嘴’無任何陵墓遺存,但要直接說江村大墓就是霸陵,證據(jù)資料還是不足。”馬永嬴說,“直到2019年,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竇皇后陵和江村大墓的外圍有更大范圍的陵園園墻遺存,這說明江村大墓和竇皇后陵同處一個大陵園中。”由于西漢的皇帝和皇后合葬使用的是“同塋異穴”的葬制,而同一個大陵園體現(xiàn)的就是“同塋”,這成為確認漢文帝霸陵的關鍵性證據(jù)。
至此,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接力,確定江村大墓為漢文帝霸陵的完整證據(jù)鏈條已全部呈現(xiàn):其一,江村大墓有4條墓道,呈“亞”字形,且規(guī)模巨大,這在漢代是最高級別的墓葬形制,只有皇帝皇后可以使用;其二,對“鳳凰嘴”進行考古勘察后,沒有發(fā)現(xiàn)墓葬和相關文物,這對確定江村大墓為漢文帝霸陵是個強有力的支撐;其三,將竇皇后陵和江村大墓圍合在一起的外陵園的發(fā)現(xiàn),表明了江村大墓與竇皇后陵的關系符合西漢帝陵帝后“同塋異穴”的葬制;其四,在江村大墓外藏坑發(fā)現(xiàn)了諸如“中司空印”“北葆司空”等明器官印,這說明外藏坑象征地下官署機構,數(shù)量眾多的外藏坑圍繞江村大墓,它的墓主非皇帝莫屬。
“減禮不減制”的薄葬理念
“霸陵真正位置的確認,讓田野文物保護及考古研究工作有了明確的對象,也讓人們對于漢文帝的薄葬和節(jié)儉,有了新的認識。”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漢陵考古隊副隊長曹龍說。
漢文帝劉恒為西漢第三代皇帝、“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陵墓霸陵因“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而沒有封土,其地望雖在白鹿原,但具體位置卻在歷史演變中逐漸模糊?!按舜谓宕竽沟陌l(fā)現(xiàn)明確了霸陵不再是以‘因山為陵’而作為西漢帝陵中的一個特例,需要重新審視其在西漢帝陵形制布局發(fā)展演變中的地位。”曹龍說。
江村大墓的形制為“亞”字形,地面無封土,墓室邊長約73米,四周環(huán)繞115座外藏坑,外圍以“石圍界”和門闕形成陵園。竇皇后陵現(xiàn)存“覆斗形”封土,墓葬呈“亞”字形,陵側有10多座外藏坑,周圍有夯土園墻和門址。江村大墓和竇皇后陵外圍的夯墻遺址,東西殘長1200多米,南北860多米,墻寬約3.5米,該墻址就是圍合江村大墓和竇皇后陵的大陵園墻。在大陵園內外,還發(fā)現(xiàn)了不同類型的外藏坑、建筑(包括陶窯)遺址、陪葬墓等文物遺存。
“漢文帝的薄葬,主要的體現(xiàn)就是‘減禮不減制’。一是霸陵‘不起封土’,地勢微微隆起,利于排水即可;二是霸陵陵園以石為界,不修筑高大的陵園園墻。但是漢文帝畢竟是一國之君,雖然可以‘減禮’,但是帝王的規(guī)制卻要充分體現(xiàn)?!辈荦埥榻B,雖然《史記》和《漢書》等多部古籍都曾經(jīng)記載了漢文帝的薄葬,但是此次霸陵的確認,讓人們對漢文帝的“薄葬”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
彌補西漢帝陵演變關鍵環(huán)節(jié)
“從學術意義上來說,漢文帝開啟了‘文景之治’,當時是西漢轉型的過渡時期,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政治思想都在發(fā)生改變,這些變化必然會反映在帝陵制度上。”馬永嬴說,霸陵位置的確定,以及陵園形制的掌握,填補了西漢帝陵發(fā)展演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西漢帝陵制度的考古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西漢政治制度發(fā)展演變研究來講,霸陵的雙重陵園、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機構的外藏坑圍繞帝陵布局等,均為西漢帝陵中最早出現(xiàn)的,表明了皇帝獨尊、中央集權的西漢帝國政治理念的初步確立。霸陵的形制布局上承長陵、安陵的基本要素,下啟陽陵、茂陵等陵園規(guī)制,是研究、探討以西漢王朝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國家陵墓制度、政治思想、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也折射出西漢帝國國家政治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
此外,南陵外藏坑出土了眾多帶有動物形象的金銀器,包括熊、狼、豹子等。這些金銀器具有典型的草原文化風格,體現(xiàn)了先秦兩漢時期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也見證了中華文明由“多元”到“一體”的歷史發(fā)展趨勢。
(本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