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陽光照進生命的縫隙——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日前,教育部就全國政協(xié)《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答復稱,已明確把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檢查。這一回復,再次引發(fā)公眾關注。
長期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正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2021年11月底,教育部召開全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會,部署推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與此同時,政府、社會、學校等各方面也在采取行動?!拔闯赡耆诵睦斫】怠W(wǎng)絡保護與引導”研討會上,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體育與衛(wèi)生教育處副處長、二級調研員樊澤民提到,根據(jù)教育部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全國有1630多所高校開通心理咨詢的熱線和網(wǎng)絡支持平臺,面向公眾提供心理健康支撐服務。在線教育啟動以后,由教育部思政司牽頭的中小學網(wǎng)絡云平臺也加大了網(wǎng)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支撐力度。
為什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讓他們快樂起來還需要社會各界作出哪些努力?
1、網(wǎng)絡樹洞成為不少青少年的情緒出口
有一位網(wǎng)友留言:我已經(jīng)15歲了,每晚10點回家,凌晨2點寫完作業(yè),第二天6點起,真的很累很累。這條留言得到了600多人點贊。
“我的私信就像樹洞一樣。每天有數(shù)以千計、天南地北的人,特別是很多未成年人向我訴說他們的心事和煩惱。保守估計,僅僅這一年,我們回復私信的人數(shù)將近5000人,大多數(shù)是學生和青少年?!毖┓f是一名心理工作者,也是一個做心理知識科普的自媒體人。2020年11月,她做了一期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危機干預的科普視頻,70多萬的播放量,7000多條評論。
雪穎從數(shù)千條私信和上萬條評論里面,看到了未成年人的心聲,看到了他們想要傳遞的信息,也看到了他們?yōu)楹味鄲馈?/p>
第一位就是學業(yè)壓力?!拔覀兂3B犚?,孩子們因為沉重的學業(yè)負擔,壓在幼小的肩膀上發(fā)出嘆息?!毖┓f說,有一位網(wǎng)友留言:我已經(jīng)15歲了,每晚10點回家,凌晨2點寫完作業(yè),第二天6點起,真的很累很累。這條留言得到了600多人點贊。
“有的孩子在家里缺乏關愛,甚至遭受家人的打罵?!奔彝ッ艿膰乐匦砸沧屟┓f感到很“震驚”。“許多家長把成人世界的焦慮和內卷轉移到孩子的身上,但孩子才是最柔軟、最需要守護的部分。”雪穎說。
在生活中難以啟齒的問題,許多青少年轉而向網(wǎng)絡社會求助,排遣自己的孤獨、不安等情緒。幾年前,嗶哩嗶哩網(wǎng)站(B站)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自發(fā)地跟客服聊一些生活中的煩惱,由此建設了“能量加油站”,為這些年輕人提供傾訴入口。2021年“能量加油站”服務量達到86217次,其中緊急救援數(shù)量25159次。
為了更好地服務這些網(wǎng)絡上的青少年,團中央12355中心與B站建立了咨詢服務合作機制。當B站能量加油站客服發(fā)現(xiàn)需要專業(yè)介入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個案,會轉接12355的心理咨詢師志愿者,通過B站能量加油站客服端口,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對有情緒問題和想找人傾訴的青少年進行交流、輔導,給予情緒舒緩、危機干預等服務。
面對這些問題,雪穎做了一系列和心理健康相關的科普視頻,“比如說跟孩子分享如何克服社交恐懼,如何去改善自己暴飲暴食、情緒性飲食的問題,如何去改善孩子和家人的關系,以及如何用有效工具去緩解孩子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面對浪潮一般涌來的孩子們的傾訴,雪穎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希望可以借助社會上更多專業(yè)人士的力量,幫助他們、治愈他們。
2、青少年的真實需求是什么
孩子們最擔心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考試成績差,被老師請家長;第二件大事是對學習失去興趣,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第三件大事是同伴關系不好,怕受排斥;第四件大事是親子關系不和諧。
“孩子們到底需要什么,我們是否認真研究過?”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知心姐姐》雜志主編祝薇多年來一直是傾聽孩子心聲的角色。
祝薇和同事曾經(jīng)做過調查——孩子們最擔心的事是什么?“孩子們最擔心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考試成績差,被老師請家長;第二件大事是對學習失去興趣,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第三件大事是同伴關系不好,怕受排斥;第四件大事是親子關系不和諧?!?/p>
而調查顯示,孩子們覺得最自豪的事是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被社會所認同、需要的人。
一個家長曾對祝薇說:我的孩子沒有時間吃大閘蟹,因為吃大閘蟹浪費時間。而孩子卻這樣說:我的生活沒有縫,我是一個裝知識的瓶子,是一個學習的機器。
這讓祝薇意識到,很多孩子不僅需要被傾聽,還需要生活。家庭需要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對孩子的錯誤有包容心,讓他感到溫暖、得到認同。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網(wǎng)絡心理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雷靂多年來研究青少年的行為。他指出,青少年的行為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內化問題包括喝藥、抑郁、焦慮、自殺等傷害自己的行為;外化問題就是傷害他人、破壞公物等行為。
無論是內化問題還是外化問題,在雷靂看來:“這當中他們要解決的問題,是自我認同、自主和個性化。通過做一些能夠引人注意的事情,來證明自我價值和自我存在?!?/p>
雷靂提醒,在關注到青少年各種各樣的行為時,一定要看清這些行為背后反映了他們什么想法?!俺岁P心這些行為是否符合法律、道德,還要關心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是否被提供了恰當?shù)臋C會和恰當?shù)陌l(fā)展路徑。如果沒有機會和發(fā)展路徑的話,他們很可能就會選擇違背法律、道德的一些途徑?!?/p>
在祝薇看來同樣如此。她認為,孩子需要得到尊重,需要榜樣的指引。在尊重他們的選擇時,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還應該給孩子希望。在祝薇的調查中,當問及“面向未來,你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時,48.71%的孩子說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15.41%希望有一份受人尊重的、有前途的工作,只有6.19%的孩子希望掙錢,成為一個富裕的人?!八裕⒆觽冇芯駥用娴淖非?,應該讓他們看到希望,并且支持他們。家長、教師、社會要形成支援系統(tǒng),一起幫助他們、保護他們?!弊^闭f。
3、給青少年心理留出彈性空間
學校是落實網(wǎng)絡保護和心理教育的主陣地。
對家長來說,一是要盡到監(jiān)護人的職責,自覺學習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的原理、方法;二是要以身作則,自己要文明、科學、有度地使用網(wǎng)絡,提高網(wǎng)絡媒體素養(yǎng),營造溫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
經(jīng)過多年探索,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采取“二外二彈”模式。校長蘆詠莉介紹,第一個“外”是,讓學生把所有想法講出來,讓他的心理活動外顯化。每月一次大討論,鼓勵學生每節(jié)課都有“精彩兩分鐘”發(fā)言,通過班會、演講、辯論,甚至戲劇,表達心里所有的困惑。第二個“外”是室外,“我們鼓勵孩子從室內走到室外,到戶外去做各種各樣的活動。在學校,體育是第一學科,學生進入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去運動。運動在學校是非常時尚和非常被尊重、被崇敬的一件事情?!碧J詠莉說。
“二彈”,一是思維有彈性??匆粋€事情不會只有一個可能性,不能鉆牛角尖,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景下,觀察具體的表現(xiàn)方式。二是心理有彈性,“我們鼓勵孩子要參加體育月賽,參加各種各樣的‘對抗’活動。在對抗中體驗輸與贏,今天輸明天贏,明天輸今天贏,總是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彈性的變化,讓孩子知道這是成長中很自然的過程?!?/p>
盡管建立了相對穩(wěn)定的關愛模式,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持續(xù)關注仍然是蘆詠莉作為校長的長線課題。
在團中央12355青少年服務臺心理專家許建農(nóng)看來,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wǎng)絡保護,促進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長,是全面、系統(tǒng)、核心一致的工作,需要從學校、家庭、社會、企業(yè)以及未成年人自身整體設計,多方協(xié)作,常年規(guī)劃,做到五位一體,切實將未成年人保護法在網(wǎng)絡保護中落到實處。
學校是落實網(wǎng)絡保護和心理教育的主陣地。許建農(nóng)提到,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校心理教師缺乏專業(yè)的心理培訓,專職心理教師的數(shù)量較少。他建議,從師范生開始,加強心理專業(yè)知識的教育,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心理培訓,多角度、全方位為在校中小學生提供網(wǎng)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這一問題正在得到重視。在2021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里,要求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強源頭管理、過程管理、結果管理和保障管理。其中,通知要求,中小學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校本課程,同時注重安排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要求中小學要在班主任及各學科教師崗前培訓、業(yè)務進修、日常培訓等各類培訓中,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內容予以重點安排。
此外,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是無法回避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許建農(nóng)認為,對家長來說,一是要盡到監(jiān)護人的職責,自覺學習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的原理、方法;二是要以身作則,自己要文明、科學、有度地使用網(wǎng)絡,提高網(wǎng)絡媒體素養(yǎng),營造溫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許建農(nóng)建議,從大四學生開始,開設心理知識教育課程,打好今后家庭教育的基礎,讓孩子在家庭中找到親密感和歸屬感。
最后,許建農(nóng)認為,社會、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和未成年人自身都要與學校、家庭協(xié)同起來,擔負起保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共同責任。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5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